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文史天地

崔祥震 文史研究世界

 
 
 

日志

 
 

山东滕州 [文物遗址遗迹考] 古薛国城内 鲁仲连墓 [喜上眉梢 2010 6 27]  

2011-06-12 14:38:19|  分类: 薛国篇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山东滕州

古薛国城内   鲁仲连墓

[文物遗址遗迹考]

 鲁仲连墓、孟尝君墓、毛遂墓,三者形成一个神秘而奇特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 喜上眉梢 - .

  

秦薛丞之印和汉薛令之印[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 - .

秦薛丞之印和汉薛令之印[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 - .

2010  6  27初稿

2011  5  19整理

2011  6  12校核 

 

 

山东滕州张汪镇 [文物遗址遗迹考] 古薛国城内 鲁仲连墓

薛国篇----鲁栆滕 2011-05-19 13:29:28 

 

 性福不是毛毛雨 - 凡一顺 - cuixiangzen@126 的博客

 

   原文链接入口——————
山东滕州张汪镇 [文物遗址遗迹考] 古薛国城内 鲁仲连墓
 
齐之稷下学名士  田骈  奔隐于薛 【喜上眉梢 2010 6 22】 -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的博客——古薛奚仲文化 研究齐之稷下学名士  田骈  奔隐于薛 【喜上眉梢 2010 6 22】 -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的博客——古薛奚仲文化 研究

 性福不是毛毛雨 - 凡一顺 - cuixiangzen@126 的博客

相关资料请您点击链接,参见如下文章:

 鲁仲连墓、孟尝君墓、毛遂墓,三者形成一个神秘而奇特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孟尝君墓 靖郭君墓 本不在一起?——是地理学家们记载错误了吗?

神秘的孟尝君墓 [喜上眉梢 书于2010年10月 ]

重修靖郭君孟尝君墓碑记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的博客——古薛奚仲文化 研究

  穿越时空                       探索真相

性福不是毛毛雨 - 凡一顺 - cuixiangzen@126 的博客

相邦薛君漆木高足豆盘的“出土”,证实了“孟尝君曾为秦相”的史实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的博客——古薛奚仲文化 研究相邦薛君漆木高足豆盘的“出土”,证实了“孟尝君曾为秦相”的史实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的博客——古薛奚仲文化 研究相邦薛君漆木高足豆盘的“出土”,证实了“孟尝君曾为秦相”的史实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的博客——古薛奚仲文化 研究

 

 

 古薛城的孟尝君墓、毛遂墓多有报导,但鲁仲连墓却很少有人知道了,实际上它就在故薛城里。

 

今天我们详细解读这个鲜为人知的问题:

 

 
山东滕州 [文物遗址遗迹考]  古薛国城内 鲁仲连墓 [喜上眉梢 2010 6 27] - 喜上眉梢 - .
 

相关文章请链接————

  孟尝君墓 靖郭君墓 本不在一起?——是地理学家们记载错误了吗?

 鲁仲连墓、孟尝君墓、毛遂墓,三者形成一个神秘而奇特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齐之稷下学名士  田骈  奔隐于薛 【喜上眉梢 2010 6 22】 -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的博客——古薛奚仲文化 研究齐之稷下学名士  田骈  奔隐于薛 【喜上眉梢 2010 6 22】 -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的博客——古薛奚仲文化 研究


 

 

 

 

 

古薛地鲁仲连墓简介

     鲁仲连墓与古薛第二炼铁遗址,同在一个地方,即古薛北门里附近,且相距不足百米。

 

     山东滕州市张汪镇故薛城内有鲁仲连墓,墓址位于薛国古城北门里附近,也即今张汪镇陈庄村内。

 

     旧时,鲁仲连墓,在村外,解放后的八十左右年代,因村庄扩建,被村路和村民院落所掩盖。

 

     薛国城附近有三个战国时期有名的人物之墓,孟尝君墓、毛遂墓和鲁仲连墓,它们呈现一个神秘而奇特的等边三角形关系。

 


齐之稷下学名士  田骈  奔隐于薛 【喜上眉梢 2010 6 22】 -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的博客——古薛奚仲文化 研究齐之稷下学名士  田骈  奔隐于薛 【喜上眉梢 2010 6 22】 -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的博客——古薛奚仲文化 研究

 

以下是我们历时经年的研究与考察结果,欢迎赏阅,

 

 

 

并欢迎链接知名的古薛文化研究者、孙景全先生的相关文章《鲁仲连与孟尝君》。————————————

鲁仲连与孟尝君//孙井泉先生撰文

 

 

 


 

1

战国贤士 鲁仲连

 

 

山东滕州 [文物遗址遗迹考]  古薛国城内 鲁仲连墓 [喜上眉梢 2010 6 27] - 喜上眉梢 - .

 

      鲁仲连(约前305-前245? [生卒具体年代无法考证] ),战国时名士,是战国时代睿智贤者的代表。亦被称鲁连,或鲁连子,后人又尊称之为鲁高士。祖地茌平。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纷。

 

     赵孝王九年(前257),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迫于压力,魏王派使臣劝赵王尊秦为帝,赵王犹豫不决。鲁仲连以利害说赵、魏两国联合抗秦。两国接受其主张,秦军以此撤军。

 

20余年后,燕将攻占齐国的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言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于是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

 

鲁仲连以箭信劝燕将投降,聊城在破城之后,睿智超人的鲁仲连,并不乐意接受田单推荐所给爵位,而宁愿以贫贱轻世肆志,也不为富贵所累身。于是他逃至并隐于“海上”,后世都不知道他具体到了哪里去了。

 

 

据说他逃到隐居之地后,和其他的战国名士一样,开始著书立说。《汉书·艺文志》载有《鲁仲连子》14篇,今佚,仅有清朝马国翰辑本。 鲁仲连在临淄稷下学宫期间,与盂尝君田文过从甚密。

 

《战国策》和《太平御览》里记载了他与盂尝君言语交锋的三个故事。

 

 


  一是在《齐策三》,鲁仲连规劝孟尝君勿逐舍人。鲁仲连先是举了在一定情况下猿猴不如鱼鳖,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不如农夫的例子,然后阐明“故物舍其所长,亡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的道理,告诉孟尝君人各有所长,各有其短,用人的关键在于用其长而不用其短。自己不会用人,反而说人家无才并遗弃人家,这叫“不肖”和“拙”,并且指出了遗弃人才会树敌招祸的危害。最后,孟尝君听从了鲁仲连的劝告,没有驱逐舍人。


  二是在《齐策四》,鲁仲连讥讽孟尝君非好士。鲁仲连先用“雍门养椒亦,阳得子养”的例子反衬孟尝君养土的虚伪和吝啬,批评孟尝君薄上、贱士的做法,待孟尝君狡辩不是自己薄士,而是士今不如古之机,又用孟尝君厚待所有的马结果终得良马,厚待所有的妃子结果终得美女的事实,类比出“应该厚待所有的士以求贤才”的观点,提醒孟尝君应该普遍提高士的待遇,平等真诚的对待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象古士那样的贤才。


  三是在《太平御览卷184》,鲁仲连与孟尝君谈论“势数”之学,鲁仲连深得徐劫势数真传,不但理论上炉火纯青,而且实践上运用自如。他在跟孟尝君讲势数时,没有从理论到理论,而是深入浅出,形象直观的用“关门”这一日常行为做例子,简明扼要的点明“彼所起者非举,势也;彼可举然后举之,所谓‘势数’的本质,很准确通俗地向一个外行人解释了势数。


  应该说,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稷下学宫中的“天口骈”田骈、“谈天衍”邹衍等人大多务虚谈玄,斗嘴诡辩,将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到尽致,而鲁仲连则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把爱国挂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的斗争实践中。

 

司马迁在《史记 卷五十七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载: 聊城破后,

田单归齐,“归而言鲁连,欲爵之。鲁连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践而轻世肆志焉。’” 

 

 关于鲁仲连的传说,和其最终的归宿,墓葬之地,历来说法甚多。但多无以确定真假,或许多是因祭祀贤者,而立的义冢(或者衣冠冢)。

 

在古薛国城内,就有一个鲁仲连墓,依据其曾出土铭文墓砖,应是真墓。

 

 

 

2

古薛城内 鲁仲连墓山东滕州 [文物遗址遗迹考]  古薛国城内 鲁仲连墓 [喜上眉梢 2010 6 27] - 喜上眉梢 - .

 

鲁仲连墓   古薛第二炼铁遗址 - 喜上眉梢 - .

滕州市张汪镇陈庄村       古薛城内的鲁仲连古墓址附近

 

 

 

 

 

 

 

 

 
 
 

 

 古薛城内 仲连墓

           

山东滕州 [文物遗址遗迹考]  古薛国城内 鲁仲连墓 [喜上眉梢 2010 6 27] - 喜上眉梢 - .

 

            鲁仲连墓遗址,距离张汪镇孟仓村东南不远处。在古薛北门里附近的陈庄村中间  ,其东南附近就是古薛第二炼铁遗址。该墓向东隔东渠庄村,距离京沪铁路约300米左右。

 

     《山东省滕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册》第一次文物普查(1957年)档案明确记载:“鲁仲连墓,在张汪镇薛国故城内皇殿岗北陈庄村前”。

 

            实地考查,当地老百姓还记得墓址所在方位和形状,可惜墓、碑均在“文革”动乱中被毁。

 

       鲁仲连墓,墓形像一个大土包,薛城里的老乡们都称之为“圪[ge]林子”,[圪,何意?即方言“土丘”也;林子,方言指“坟子”。]墓高半人多高,约一米多,漫坡,径十四五步,约十米许。

 

    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人们曾在雨水冲刷后的该墓冢上,发现显露出刻有光滑圆润篆字“鲁仲连之墓”的砖刻铭文,该墓是鲁仲连墓,为秦汉之际的砖砌墓葬。

 

    该墓址现已为陈庄村间小路和居民院落所覆盖,坟头尽管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文革“破四旧、立四新”的铲古坟、砸古碑、毁古庙、烧古画的运动中,该墓被铲平。但又据该村村民说,墓圹未掘,墓圹仍在。

     

 注:1957年3月滕县开挖滕南柴胡店十字河,在施工中发现要开挖的河道上,有古汉墓群遗址,山东省 文物部门协同枣庄市、滕县各级文管部门,对古汉墓群作了抢救性的挖掘。并以此为锲机,对枣庄市当时下属的峄县、滕县城乡公社已知的古文化遗址、遗迹,进行解放后第一次梳理式的调查统计。当初“鲁仲连墓”就在统计此之列,并把调查统计结果汇编《山东省滕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册》。只可惜文革期间鲁仲连墓被毁。

   

 

陈庄村老乡在指证鲁仲连墓的形状和位置

 鲁仲连墓   古薛第二炼铁遗址 - 喜上眉梢 - .

刘昭秀老先生在指证鲁仲连墓的形状和位置

 

 

        80岁左右的刘昭秀老先生,祖居鲁仲连墓塚西旁。

 

        2010年6月26日, 他站在原古墓附近,自告奋勇的为笔者指证鲁仲连墓的形状,和该墓原本所在的具体位置。在老先生的记忆中,墓形像一个大土包,薛城里的老乡们都称之为“圪[ge]林子”,[圪,何意?即方言“土丘”也;林子,方言指“坟子”。]墓高半人多高,约一米多,漫坡,径十四五步,约十米许。


         老先生又指定鲁仲连墓的坟顶中心就是位于该村刘钦建先生住宅院落中柿树及其南院墙附近,向南几近覆盖路面,达到十岔路口最南面的电线杆处,该线杆作架设照明线之用,同时上面还架设着陈庄村委会的广播喇叭。

            
           又据本村关文山先生回忆:“圪林子”,原上面杂草丛生,兼生有桑树和椿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除四旧,立四新”之际,该墓坟头铲平。七八十年代,该墓冢周围还稀有人居住,东北一片田野,只是墓圹南多有以刘姓为主的二三十户人家。
      

 

 

3

鲁仲连逃隐于海上,“海上”为何处?是“真海”吗?

实际上鲁仲连逃隐到了“薛城”。

 

 

          站在村中的十岔路口处,平整的村内小土路,高高的喇叭线杆,祥和温馨的村居,鸡犬相闻乡村气氛,在这花枝招展的小村落里,谁也看不到附近的地下或许还依然躺着“鲁连子”贤士,千百年来谁也不曾想到“鲁连子”会和田骈一样奔隐于薛。

     

       史籍有记之:“逃隐于海上”;或有记之:“不知所终”,这些都是多么模棱两可,不明不清,含糊其辞的记载。当然了“海上”怎么理解?有言之“东海”是东面的大海之中的大海上?还是附近不远之始及海的“东海郡”?还是东海郡的脱胎前身薛郡?

 

   不知所终,一定有其所终,其隐居之地,也是其安身作葬之所。

 

      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东海指的是秦所置的东海郡,其隐身的地方就应是东海郡的前身薛郡,当然了史籍所记载的时候当在秦设郡之后,如西汉成帝时刘向所编撰的《战国策》、武帝时司马迁所编撰的《史记》等等。鲁仲连逃隐之处,便是与齐闵王时有对立的孟尝君之封地-薛,六万余家的薛城,对于齐国之内的大城市来说,仅仅稍逊于七万余家的齐都,是齐国的第二大都市,是不少贤士所向往的富泽之地。

 

 

 4

《史记》所言的那个东海,

就是指“东海郡”,而不是什么真的东海,或者湖泊的。

 

薛郡、东海郡、东晦郡、郯郡、鲁郡考- 喜上眉梢的日志- 网易博客

东海郡与薛郡的渊源关系


       东海郡,中国古郡名,秦置。秦始皇灭楚国,置陈郡、薛郡。[秦灭六国前夕,薛地一度离齐归楚,故有此说。]后分薛郡置郯郡,郡治在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县城北)。秦末,郯郡已改名为东海郡(根据出土的秦代封泥“东晦□马”之文,研究者认为秦代东海郡的正式名称应为东晦郡。)。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徙齐王韩信为楚王,以东海郡、会稽郡、泗水郡、薛郡、陈郡置楚国。次年,废楚王韩信,分其地为二国。立刘交为楚王,以彭城郡、东海郡、薛郡置楚国;立刘贾为荆王,以东阳郡、鄣郡、吴郡置荆国。景帝三年(前154年),削楚国东海郡为汉郡,引发了七国之乱。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东海郡南部数县置泗水国。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东海郡领三十八县,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临沂市中南部、枣庄市中南部、江苏省连云港市与徐州市东部一带。

 薛郡分出郯郡,汉高祖改郯郡(根据秦封泥,早实为东晦郡)为东海郡。

《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东海郡的治所在郯县。东汉应劭注云东海郡乃“秦郯郡”。《水经注》记郯县沿革云:“东海郡治。秦始皇以为郯郡,汉高帝二年,更从今名。”,《魏书·地形志》亦云秦置郯郡,汉高祖始改名为东海。至唐人李吉甫之《元和郡县志》,则更明确记述说:“秦置三十六郡,以鲁为薛郡,后分薛郡为郯郡。汉改郯郡为东海郡。”据《水经·泗水注》,秦薛郡始置于始皇二十三年。所以,秦朝若确有郯郡,其存在时间,应当在秦始皇二十三年至汉高祖二年之间。

根据东晦郡(东海郡)与薛郡的界限,就是在原薛郡的蜂腰处,东北西南划开的。相对应今天的地理位置就是滕州市东南木石镇--羊庄镇--枣庄市中区--峄城区--(江苏)贾汪区--徐州市区(原彭城),至泗水河,曲线划开,分原薛郡为东南、西北两个郡治。

 

由可知,薛国故城东不足十里,今官桥镇以东附近,就属于古代的东海郡了。

 鲁仲连隐之东海(郡),实为隐之东晦郡,而不是指什么真正的“海上”。

而具体的隐居和著书之地,就是东海郡附近、属于薛郡的薛县、薛国故城内!

 

鲁仲连几乎步了同时代好友稷下学士田骈的后尘 ,奔隐于薛,薛地成了著书立说的好地方。

 

 田骈之奔隐于薛,参见专文————
齐之稷下学名士 田骈 奔隐于薛 【喜上眉梢 2010 6 22】


 

在薛国亡灭混乱之间,同样对于一个落魄的贤士来说,在异地落难,客死他乡,鲁仲连墓葬当时或许相当为简单,或裹衣亲土,或裹席作棺,仓促入地,仅有砖铭而已。

 

5

发现古薛城内鲁仲连墓的经过与考证

 

上个世纪的四十的年代初,那还是日伪统治时期,故薛城内唯一的一所学校,正常开课,学生多来自周围十数里村庄的孩子们。这所学堂,是清末民初曾留学于日本政法大学本地的爱国人士渠有润先生在孟尝君庙所创办的滕县最早的两小学堂之一。

(参见《枣庄教育志》[1840-1995]、《滕州教育志》[1840-1999].)

现七十余岁依然健在的渠玉连先生,当时还是该校十多岁的学童。其代课老师有一位名叫刘广志的老先生,刘老先生就住在离学校约有二华里左右的北门里的陈庄村。

 

有一天早上,刘先生有事没赶到学校,校长派遣他和另外一位学生到刘老先生家看看是怎么回事。

 

他们沿着向北田间阡陌,来到刘老先生家门外。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在老先生家门口竟然有一个大谷堆[堌堆],即是古坟子。古坟高约一米多,径约十米许。上面杂草丛生,兼生有桑树和椿树。在杂草丛生的地方,又有被雨水冲刷所露出的不少古代青砖,而且有的青砖上还有铭刻的文字。当时渠先生和他的同学,就感到无比的惊奇而啧啧有声,并从墓上拿起两块细看,发现砖面的铭文刻有“鲁仲连之墓”字样,想必这是墓砖铭。正在两人为此感到惊讶时,刘老先生从家应声赶出来。见他的学生们正在摆弄着墓砖,并训斥他们不要随便搬弄这些阴物。

 

但是,年少而又好奇心极强的渠玉连先生,并没有扔掉铭文墓砖,而是偷偷的带走一块并藏了起来。放学后,怀着激动的心情,他就把这块铭文墓砖带到本村的老私塾先生渠有勋那里,让这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本族三老老爷(曾祖)辨认一下[注:渠有勋为薛城里皇殿岗村渠氏族人,是上文提及的爱国人士渠有润先生的三胞弟。]。老私塾把玩了一番,说这是鲁仲连墓上的砖刻,字迹光滑,字体圆润,是几个篆字。砖上的字极其像是用手指在生砖坯上刻好字,再烧烤成型的。并言那坟子是鲁仲连墓。并又说小孩子们,易犯邪,不能收留这些墓葬的东西,就把它放在我这里欣赏吧。

 

老私塾先生渠有勋,逝世于上个世纪的中期。此后,那块铭文墓砖不知所踪。

(以上采访内容,为2010年6月5日早九时许,专访渠玉连先生的回忆实录原稿。)

 

 

 

对此,笔者2010年6月26日,及其后,数次依据线索调查了陈庄村及其附近村庄的老年村民,不少老年人对此记忆犹新。

 

此村东南角附近的本村关文山先生,告诉了笔者关于古墓的情况。

 

而时当80岁左右高龄的刘昭秀老先生,又自告奋勇的为笔者指证鲁仲连墓的位置,并说过去他就在墓西附近居住,现在房子让给孩子了。从他的话语中得知古墓在刘广志老师门口附近,逢年过节,刘老太太还经常的给古墓烧纸焚香,祈祷先人,求得平安。刘广志先生逝世于文革时期前后,其住宅为其三子刘建钦先生所继承。位于刘家院落南墙附近的鲁仲连墓也是为文革时期所铲平。

 

刘昭秀老先生又说,古墓地下部分当时未动,只铲平坟头。先生的话,或为真。

 

 

  2010年9月27日,笔者最后一次拜访薛城里有名的书法大家,皇殿岗渠若棣老先生(先生不幸于2011年4月已经去世),专门提及北门里陈庄附近的鲁仲连墓时,先生答道:“是的,有个鲁仲连墓的。在刘广志老师的居家附近,的确有一个孤丁丁的古墓,在里面曾露出铭文“鲁仲连墓”字样的墓砖的,那时的人都记得清清楚楚... ...。”

 

 

 

 鲁仲连墓,是古薛文化的一个亮点,应该引起重视

                 同孟尝君墓、毛遂墓一样,鲁仲连墓也是古薛文化的一个亮点。

 

           形成一个神秘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战国贤士的古墓,同等的重要,是古薛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引起重视。

 

            热烈希望相关行政部门、各级文物管理部门联合起来,对鲁仲连墓作详细的论证,并重新竖起墓碑。同时还要把孟尝君养士原址皇殿岗炼铁遗址,及其刘邦项羽徐州会师处公孙杵臼墓等遗迹、遗址、古墓附近,树立起醒目的标志、石碑等“标识”。

  

        遗迹、遗址、贤者古墓,它们都是一座座文化丰碑。

 

           不再让古文化遗址、遗迹等继续只书写在历史书或史志的纸张上,仅仅是白纸黑字而已,有些古文化遗址、遗迹等,以至于几近泯灭或者销声匿迹,而是应该让它们成为看得着的“有形东西”,供后世瞻仰、凭吊。

 

           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彰显与宣传古文化,使古薛文化更加丰满,更加有内涵,更加有吸引力。

 

          鲁仲连墓的“开发”,应该是一个机不可失的最佳锲机。

   

 

 

齐之稷下学名士  田骈  奔隐于薛 【喜上眉梢 2010 6 22】 -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的博客——古薛奚仲文化 研究齐之稷下学名士  田骈  奔隐于薛 【喜上眉梢 2010 6 22】 -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的博客——古薛奚仲文化 研究

—————————————————————————————————  齐之稷下学名士  田骈  奔隐于薛 【喜上眉梢 2010 6 22】 -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的博客——古薛奚仲文化 研究齐之稷下学名士  田骈  奔隐于薛 【喜上眉梢 2010 6 22】 -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的博客——古薛奚仲文化 研究

 

关于鲁仲连的其他诸多数处记载,我们做了部分总结。

 以下皆是原文摘取辑录:

 

 

 

 

《史记》记载“鲁仲连者,齐人也。”,最后记载又逃隐于“海上”。

“齐人”,齐之何地?“海上”指何处?曾有不同的理解与传闻,也就是说

对于鲁仲连的家乡、鲁仲连墓和归隐之地的记载就有不同的认可:

 

1

《新城县志》载:古狄城旧址,(鲁仲连)先生逃隐地。狄城即在锦秋湖畔;

2

《青州府志》则载:新城清凉台,在会城湖(即锦秋湖)中,地近鲁仲连坡。古人有时称湖为海,言‘海上’意即湖上,盖指锦秋湖也。

3

 鲁仲连家乡为今茌平,故籍存有祭祀墓,抑或衣冠冢,有明嘉靖时,邑人王士行兄弟二人在墓前建高节祠堂——鲁仲连祠。

4

 鲁仲连,又称鲁连,战国后期齐国人。生卒年约为公元前320年到公元前250年。据方志记载,山东桓台县锦秋庄一带有鲁连坡、鲁连井、鲁连墓,学者推断该地当为鲁仲连故里。

 

 

 

 

鲁仲连墓

 

鲁仲连的家乡——

又传云:鲁仲连卒于归隐之处新城(今桓台县)。

 

鲁仲连的家乡之墓

       位于高城西北2.5公里的大王村(古称雷野村)东南。高苑旧志谓八景之“古墟牧唱”即此。明嘉靖年间《青州府志》和清乾隆年间《高苑县志》皆有记载:鲁仲连墓在(高苑)县城西北5里。其生平在《史记》中有传。明嘉靖时,邑人王士行兄弟二人在墓前建高节祠堂,地方官春秋致祭。又在祠旁建高节书院。有田80亩,为膏火之资。后因屡遭水灾而荒衰。1945年,基尚为方圆数十丈、高约三丈的土家。到建国后的60年代,家高约4米。80年代,遗迹仅为一高地。

 

         茌平县望鲁店 鲁仲连祠

       山东聊城茌平县城东北有个出名的大村望鲁店【茌平县冯官屯镇望鲁店村】.这个村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出了个名人高士鲁仲连。鲁仲连的老师徐郤,是很有名望的隐士,好乐道,精通风水术,学识渊博,常常夸他的学生鲁仲连说:吾弟子虽少,千里驹也。后来,鲁仲连果然成了齐国的名人。


  《茌平县志》中记载:鲁仲连故宅在县城东北二十里,今名望鲁店。鲁仲连墓在望鲁店东北二里许。清康熙二年,知县王画一重筑垅立石植松柏,通判路遵正又重修鲁仲连祠。望 鲁店村列为茌平县八景之一,名为“连村烟市”。有诗曰:城之东北,望鲁店前,仲连故址,村落连绵,迂雾淏朦,隐有人烟,海市蜃楼,望之俨然。
   

      

    烟台市丹崖山上曾有一座仲连祠
       蓬莱丹崖山上的古建筑群中,有一座纪念
鲁仲连的建筑物———仲连祠.该祠的位置最早在宾日楼侧的吕公亭处,清光绪版《登州府志》称宾日楼即是在仲连祠原址上建起来的.仲连祠的始建时间已很难考证了,明代的一位叫王在晋的巡抚在诗中写道:"而今尚说田横寨,东海空谈鲁仲连",说明这座仲连祠至少在明代就已经存在了.


        一些史籍称,这位鲁先生为逃避爵赏,是隐居于海上的.有人是不是因为这一点就猜测鲁仲连曾在蓬莱一带驻足呢 而王士桢在他的《池北偶谈》中却说,在今天的山东
桓台县东北的锦秋湖上有一个地方称为鲁连坡,传为鲁仲连的居所.另有明嘉靖年间纂修的《新城(今桓台)县志》记载:"桓台锦秋湖畔锦秋庄,稍北有鲁连墓,即古狄城旧址,先生逃逸地".

 

    也许有人会问,不是说鲁仲连逃隐于海上吗 桓台并没有海呀,《青州府志》则说:"古人有时称湖为海,'海上'即湖上,盖指锦秋湖也".很显然,鲁仲连的隐居地被认定在了桓台.那么,鲁仲连是不是曾经到过蓬莱呢 清代和民国《蓬莱县志》载有晋代夏侯湛的一首赞美鲁仲连的诗:"峨峨先生,有邈其节.成仁忧乱,抗道自洁.随事抑扬,与时开阖.在幽能泰,处闷惟悦."当年的修志者为何把这首诗收录在县志中,也是值得研究的.

 

 

论文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与记载,我们可以知道:

 

一,鲁仲连祖籍荏平,祖籍有其祭祀性质的衣冠冢(义冢);

二,认为其隐居于新城(桓台锦秋湖附近),此处无大海,“湖”古时称为“海子”,以顺其《史记》说,并立鲁仲连墓作祭祀;

三,蓬莱丹崖山,有一仲连祠,以《史记》谓之“海”,为“真海”,故立祠祭祀。

 

而我们怎认为,《史记》谓之“海”,为隐晦语,并非真的指“大海”,而是指东海郡,或者是薛郡。鲁连子实逃隐至故薛城中,并著书立说。其墓曾有铭文砖刻出土为证。

   

 

 

 

  评论这张
 
阅读(3151)| 评论(9)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