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文史天地

崔祥震 文史研究世界

 
 
 

日志

 
 

“於馀(于余)丘国”考证 [崔祥震2016-01-12 ]  

2016-01-14 01:02:05|  分类: 东夷文化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於馀(于余)丘国”考证 [崔祥震2016-01-12 ] - 喜上眉梢 - .

 

 

 

 

薛河之畔 觅古迹之:桃山与西施 昌虑 徐懋功墓 西集 - 喜上眉梢/薛城里人 - .
 “於馀(于余)丘国”考证

 [崔祥震2016-01-12 ]

内容提要

     於馀丘,一写作于馀丘,或简写成于余丘。於馀/于余读“wu'yu乌”之音。)於馀丘为春秋时代的东夷小国,国姓来源不详。可能是本地原始的土著部落形成的夏商之际的小方国,国姓就是於馀丘。於馀丘国与附近的鄫国并存,在西周之际处在齐鲁邾莒徐等势力稍强的国家间隙中苟存,最初处在鲁、邾东南境之间。在春秋时代初期又受到以上各国的进一步挤压,所以完全依附于邾国,表面上收到了邾国保护,形式上成了邾国的东南鄙邑。或者早为邾国窃取,但是於馀丘国君仍在,也并未灭其社稷,所以史书不仅称其为“邾之邑”,还称其为国。

 

    在鲁庄公二年(前692年)夏天,庄公同父异母庶兄公子庆父帅鲁师攻伐於馀丘国,实际上就是想侵占邾国的城邑。

     (《史记·宋微子世家》载“ 微子开(本名启,司马迁为避讳汉景帝刘启之名时所改。)者, 殷 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 庶出之兄 庶出是指古代妾生的子女。亦指正妻所生除嫡长子以外其他儿子。庶子的地位,较嫡子为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公子庆父虽为兄长但为妾生,而鲁庄公姬同却是因为正妻“寡小君”所生,所以继承了国君。)

    

   於馀丘国,或说於馀丘邑的地理位置,很多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几乎都不可靠,与史与实相悖,缺乏客观性。

                                

                                                      -----------------崔祥震

 

 

于余丘国与鄅国并考 - 喜上眉梢 - .




 

 

 

 

1.关于“於馀丘”的历史记载

 

《春秋 》载“庄公二年,夏, 公子庆父帅师伐於馀丘。”

(《左传》没有记载春秋时代庆父伐於馀丘之事,不知何故,或是脱简遗文。)

 

《春秋谷梁传》载庄公二年,夏,公子庆父帅师伐於馀丘。庆父,名,字仲父。国而曰伐。於馀丘,邾之邑也。其曰伐,何也?公子贵矣,师重矣。而敌人之邑,公子病矣。病公子,所以讥乎公也。其一曰,君在而重之也。邾君在此邑*1,故不继于邾,使若国。

《春秋谷梁传注疏》注释曰:

  观传上文“其曰伐,何也?公子贵矣”云云,“所以讥乎公”也,则是解其称伐之意。而范注解“一曰”之义,则似解不继于邾者,一曰君在而重之也,亦是解其称伐之意。言邑而称伐者,为君在重之,使若国然,故邑亦称伐,是上下不相违也

 

 


 《春秋公羊传》载庄公二年,夏,公子庆父帅师伐馀丘於馀丘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国之也。曷为国之?君存焉尔。”

《春秋公羊传注疏》注释曰:

於馀丘者何”解云:欲言是国,天下未闻;欲言是邑,而不系国,故执不知问

“曷为”至“焉尔”解云:桓七年传云“咸丘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国之也。曷为国之?君存焉尔”。然则彼巳有传,而复发之者,正以邑不系国,凡有二种,故须解之。

   即昭三十二年“取阚”,传云“阚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系乎邾娄?讳亟也”,注云“与受滥为亟”是。

 

 

【春秋左传正义】云:夏,公子庆父帅师伐于馀丘。无传。于馀丘,国名也。庄公时年十五,则庆父,庄公庶兄。” 
《春秋左传正义注疏》注释曰:

“于馀”○正义曰:《公羊》、《谷梁》皆以于馀丘为邾之别邑,左氏无传,正以春秋上下,未有伐人之邑而不系国者,此无所系,故知是国。《释例》注阙,不知其处,盖近鲁小国也。庄公时年十五者,以桓六年生,至此二年为十五。庄二十七年《公羊传》曰:“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皆庄公之母弟也。”

 

   通过《春秋 》之经,《谷梁传》、《公羊传》所载,和《春秋正义》及各家注疏可知,在鲁庄公二年,时仅仅十五岁的鲁庄公,还很年幼。该年夏天,鲁庄公的庶兄公子庆父帅鲁师伐於馀丘

 

   之所以称为“伐”,一方面,显示对鲁公子尊贵,鲁师之尊重。

    另一方面,还因为于馀丘还算得上是个国家,因为仍有於馀丘国君在位,有社稷(宗庙城池等及其政治系统)存在。《谷梁传》《公羊传》还认为於馀丘邾娄之邑,应是邾国的边疆鄙邑。[邾娄,东夷古音之习语,词末常缀“娄”音。根据考古学、古汉字学,按《训诂学》之形音义互训原理: 上古时代无上卷舌音,其本土人所图腾的“蜘蛛”之“蛛”,即“邾”本字,根本就不读zhu,却是读zu。zu-lou切成zou,“邾娄”切“邹”,这就是邾娄国(邾国)后来变为邹国邹县之名的原因。]

       还有,邾娄子国的咸丘邑、阚邑、滥邑,於馀丘邑类似,不署上邾娄,是因为它们在当时还都是有自己国君的小方国。

 

  

      但是,其中《谷梁传》言“於馀丘,邾之邑也。邾君在此邑,故不继于邾,使若国。”却是错误的说法,并不是邾君在此於馀丘邑,故不写上邾,使於馀丘还像个国家的样子,而是於馀丘自己的国君在焉,仍还算个国家。

 

 2.於馀丘或上古时期以鸟得名

 

      据载,春秋后期,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国之君郯子第二次朝鲁时,昭公盛宴款待。席间,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远古时代帝王少昊氏以鸟名官之事,郯子说少昊是他的祖先,“少昊初立位时有凤凰飞来,此为吉祥的征兆,因此就拜鸟为师,以鸟名来称呼各种官职:凤鸟(凤凰)氏掌管历法,所说凤鸟氏,就是历正玄鸟(燕子)氏掌管春分、秋分;伯赵(伯劳鸟)氏掌管夏至、冬至;青鸟(鸧鷃)氏掌管立春、立夏;丹鸟(鷩雉)氏掌管立秋、立冬。这四种鸟都是凤鸟氏的属官。祝鸠(鹪鸠)氏就是司徒,祝鸠孝道,故以它命名主管教育。从颛顼之后,因为无法记录远古时代的事情,就从近古时代开始记录。作为管理百姓的官职,就只能以百姓的事情来命名,而不像从前那样以龙、鸟命名了。”

    孔子时年二十七岁,在鲁国做个小官,他听说了郯子如此学识渊博,就前去拜见郯子求教,遂有“孔子师郯子”典故。

  

《通典·职官典》百官之名,不仅记载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等,而且还记载 ●鸠氏、鸤鸠氏、爽鸠氏、鹘鸠氏等五鸠,另外还有五雉:西之鷷雉,东之鶅雉,南之翟雉,北之鵗雉,伊洛之南曰翚雉等等。 

       

 

       於馀/于余读“wu'yu”之音,笔者认为,“於馀(于余)丘”之“於馀(于余)”名字,确实是艰涩生僻,佶屈聱牙而拗口难懂,想必是远古时代的古词语,讹读演化而来。

 

     “於馀丘”既然是邾娄之邑,当在鲁国郯国间,且郯子所言的其祖先,以鸟名百官的少昊,本为东夷人,立国在鲁国之都曲阜,其后裔又是郯子国。以鸟为官当是远古时东夷之事。

 

     《说文》云:“於,古文乌,象形。”今,崔祥震认为於馀(于余)”可能就是一种名为“乌鹆wù”的鸟名之音讹而来

     乌鹆,就是今天所说的八哥,黑八哥,通体乌黑,仅翅下有白斑。其鸟舌柔软,善仿人言。既然其善学人声,《左传》、《通典》所列“鸟官”区区可数几个,“百官”或许很多很多,可能有“乌鹆氏”于少昊那个远古时代命其为乐官,掌管庙堂祭祀巫舞之乐。“乌鹆氏”的后裔所立国,就以先祖官职命名的“乌”,即“於馀(于余)”,古代地名很多后缀“丘”,同“陵”类似,对众多古城邑经过归纳分析,几乎都是因为城邑处在高岗、高阜地带而得,无一例外。

 

 

       3.于“於馀丘”的地望问题

 

 

     山东古国古城分布一览表(商周-南燕)[尾附夏代、西周、春秋各古国“详细情况”]介绍:於余丘国——或作余丘。在今临沂市境,一说在章丘县。鲁庄公二年(公元前692年)曾遭鲁国攻伐
     
 

 

       有人认为“於馀丘”就是“於陵”!其实是完全错误的。

          以下为实际地图:

鲁南苏北 泗水、沂水、沭水间的古城遗址之荟萃(局部) - 喜上眉梢 - .

 

 详细分析:

      关于“於陵故城”

     於陵故城遗址位于周村城区正南方向、周村水库东南隅的古城村(属今邹平县临池镇)一带,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史前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存在故城遗址附近均有发现。东夷族部落至少在4000多年以前,已经在此繁衍生息。夏商时为於陵国,周改为邑。位于周村区正南方,周村水库东南。 古代於陵邑的名字,在《战国·齐策》和《孟子·滕文公下》等先秦古籍中都有记载。西汉至魏晋皆设於陵县,南北朝初年,於陵县入逢陵县,故城遂废。今古城仅有部分城垣残迹立于地表,战国及汉代的砖瓦、陶片亦甚多。

 

      於陵,是一座历史悠远、饱经沧桑的古城。邹平县城向东南15公里临池镇古城村,就是於陵故城的遗址。三面环山,西有长白山脉,东为马鞍山,南是凤凰山,古城遗址为淦河与泔沟河东西两侧所卫。

       历年来,古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剩无几。唯有古城村西南角还有一段夯土城墙遗迹,尤为清晰,城墙长约5米,厚约8米,5米余高,城墙上还有贯通城墙横竖成排版筑绳孔。另村东南角还留有一个高两三米的土墩,村里人将其称为“老人冢”,实际上也就是城角。解放后60多年来,古城村出土过许多文物,在村东的淦河西岸多处土窑遗址中,村民们还挖出过刻有“於陵”字样的陶器。
  从尧、舜、禹到夏朝,於陵故城一直是於陵国的国都。到了商朝,於陵故城曾一度为逢伯陵国都城。
  据《齐乘》记载:“逢伯陵,商之诸侯,封于齐,薄姑氏代之,后太公代之。”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则有“逢陵故城在淄川县西北四十里”的记载,其方位和距离皆与於陵城吻合,成为商朝逢伯陵国一度取代於陵古国。
  商朝覆灭以后,薄姑等东夷诸国支持商朝贵族后裔,共同反叛周朝。姜太公东征平叛,占领齐地,封于营丘。自此,於陵故城归属齐国。

      春秋时期,林放,字子邱,春秋鲁国人,孔子的门生。孔子赞誉为:“泰山不如林放乎。”据《长山县志》记载,林放的才学得到齐王赏识,被任命为“於陵大夫”。
  战国时期,於陵就是齐国的於陵邑。《《战国·齐策》之《赵威后问齐使》:“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孟子·滕文公下》:“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 ,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於陵人陈仲子,字子终,又名陈定、田仲、於陵终子等,出身于齐国的贵族家庭。他年少时就在齐国稷下学宫脱颖而出,齐威王决定聘其为卿大夫。陈仲子却对官场深恶痛绝,愤世嫉俗,坚辞不就而避于楚。楚王不久又欲加官与其,陈仲子为避楚王纠缠,又迁回故地於陵城,奋著《於陵子》十二篇。公元前264年前后,陈仲子病逝,葬于於陵城之北。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设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於陵为县治所。西汉承秦制,行郡县,置於陵县,属青州部济南郡。距齐之都城临淄百里之遥的於陵故城,自春秋起就是齐国的核心区域。

“於馀(于余)丘国”考证 [崔祥震2016-01-12 ] - 喜上眉梢 - .

“於馀(于余)丘国”考证 [崔祥震2016-01-12 ] - 喜上眉梢 - .

 

“於馀丘”当在旧滕、费间,今枣庄地区东、临沂地区西

 

   《左传》中春秋爵姓皆亡之三十二国中,有於馀丘。学者多认为,於馀丘国在今临沂市西北,有的说临沂西北七十里。从方位、距离和历史渊源等综合判断,极有可能,於馀丘国就在於陵故城。

又有学者言:于余邱国,周朝小型诸侯国。故址在今山东省临沭县

 

    其实 ,这都是严重错误的,首先“於陵”根本就不是 “於馀丘”。 “於馀丘”是春秋时代邾国一个城邑,原本是个独立的小国,根据记载当在邾国东南边境。而“於陵”为战国齐邑,处在青州济南郡地,即今邹平县邹平镇临池乡古城村西南附近,邹平水库东南角一带。显然相距不止百公里!如果把“於陵”作为邾国的一个边邑“於馀丘” 中间还要跨越鲁国腹地,去拥有齐国临淄附近的这个城邑,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又《 山东古地名词典》P243载“馀丘 周代小国 遗址当在今临沂市北部境内,详址待考。

   “於馀丘”在临沂西北“七十里”的观点是正确的,当然,“七十里”只是个约数而已。根据考察与对证,今枣庄市地区、临沂地区周围,即泗水之东,蒙山之西,沂水、沭水之畔,古城林立,南北朝之前的古城,尤其是汉代之前的古城约一百有余,几乎达到现今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或多一个以上的古城。而且称为“古城”或者称为“城子”之名的村庄众多。

 

    当时的邾国疆域在东南境,并未达到今山东省临沭县内,所以“於馀丘”也不会在此地。

 

    根据当时鲁国、邾国的疆域毗邻关系,可以确定“於馀丘”在旧滕费之间,即今山亭区之东、平邑县之南、苍山县(今又改为兰陵县)之北、费县之西这个地域内,而不是在他的地,至于是哪一座古城,有待继续考证。

 

 

 

   

“於馀(于余)丘国”考证 [崔祥震2016-01-12 ] - 喜上眉梢 - .

 车辋镇扶丘村,亦在邾、鲁疆界范围内


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县)车辋镇扶丘村,村名来历不详,按於馀/于余“wu'yu”切“fu”,莫非二者有关系,待考。
  评论这张
 
阅读(209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