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志》载:城后,清康熙年间有此村,因位于古戚城北,而得名城后村。
古城近似矩形,东西宽约1000米,南北长约800米,总面积为80万平方米。旧时在城镇建设时,曾挖掘出古城墙基础,为黄褐色土质,剖面可见厚约20厘米夯土层。今几乎全部为城镇居民楼房所掩盖。
戚城的范围,包括夏镇奎文路的西部,磨担街、南门口街的全部。东至人民影剧院,西至古运河桥,北到城后村附近至原粮食局一带,南到南门口村。南北向的戚城街接近位于古城的南北中心线上。戚城街与运河交界处,名为“双桥”,此为南城门故处。
城后村、南门口村(街),皆是以相对古城的方位以及在南城门附近得名。
明隆庆元年(1567年)工部尚书兼都御史朱衡奉诏开挖的运河新渠,即沿着戚城的西、南两面旧护城河,呈“N”形绕城址由北而南。
戚城以南隔运河新渠,为明清之际所建造的“部城”,“部城”也早已毁圮,城址多为居民房所掩盖,旷野之处,略有断残城基遗存。
“戚城”到底是什么城?
对于“戚城”,是“戚县故城”,还是“广戚县故城”,或者说是“广戚侯国故城”?
今人口径不一,众说纷纭,介绍附近各县地时,旁征引据“戚城”时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近些年绘制的微山湖附近古代地理图表时,“戚县”、“广戚”常常参差互标,或乌虚子有而安之。
(以下三词,来自百度词条 或误或正)
戚县
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戚侯国。(在今微山县夏镇),属东海郡。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国除为县。东汉、三国、西晋因之。409年(晋安帝义熙五年),撤销戚县,将其地划入蕃县。
广戚侯国
一,西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封刘将为广戚侯。《山东通志·封建》曰:“广戚侯刘将,鲁共王子,武帝时封。”国都在今山东微山县夏镇街道,侯国封土为微山县南部和滕州市南部的一部分区域,属豫州刺史部沛郡管辖。刘将去世,子刘始嗣,元鼎五年(前112)坐酎金免。
二,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封楚孝王子刘勋为广戚炀侯。国都在今山东微山县夏镇街道,侯国封土为微山县南部和滕州市南部的一部分区域,属豫州刺史部沛郡管辖。刘勋去世,子刘显嗣。汉平帝去世,无子,立显子刘婴为孺子,奉平帝后。侯国废除。
广戚县
西汉置,初属楚国。武帝元朔元年(前128)为侯国。东汉改广戚侯国为县,属彭城国。治所即今山东微山县夏镇街道。三国时属沛国。西晋仍属彭城国。东晋废。
“戚城”是汉代戚县?
《汉书 高帝纪》载:“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秦泗川守壮兵败于薛,走至戚,沛公左司马得杀之。沛公还军亢父。”颜师古注言:“东海之县也。”
秦二年 (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一月,沛公刘邦带兵攻至薛县,秦泗川守败于薛,遂遁走之戚。依据,薛县西南25里“戚城”,当是泗川守壮逃遁之处,此处恰也是东海郡地域。
如果颜师古注言“东海之县也。”是指唐代东海郡之“戚县”,那就大误特误了。
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区),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此唐代东海郡地域不及今枣庄市地区。若唐代东海郡之“戚县”,距离故“薛县”很遥远,不符合道理。
“还军亢父”之“亢父县城”,也在薛县西北仅仅跨过古泗水不足百里。如果颜师注汉代“东海之县”,当不应是距里200里左右临沂市附近所谓的“戚县”,而应是指此处东海郡之“戚县”。25里距离之近,符合“逃遁追杀”、“还军亢父”之逻辑。
但唐章怀太子注《班志》云“恐是走至‘广戚’”。
《资治通鉴广注》云:“以地理考之,沛郡与东海相去颇远,壮兵败而走未必能至东海之戚,《班志》‘沛郡有广戚县。’章怀太子云‘广戚故城在今徐州沛县东。’恐是走至‘广戚’之‘戚’也。”
《读史方舆纪要》载:“戚城,县西南五十里或曰秦县也二世二年泗州守败于薛走至戚即此。汉仍置戚县属东海郡。”
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 古迹 》载:“戚城,在(滕)县南七十里,周四里。汉戚县也。属东海郡。《通志》云:相传汉高祖宠妃戚氏,家此。高祖为之筑城,故名。此非也。按戚姬,定陶人。定陶有戚氏村,高祖为汉王,西出关略地制定陶始得之。常幸从。高祖自出关,一再至彭城。仓促即为项羽败,而西。此时属彭城,高祖安得筑城而居戚氏也。旧志又以为晋纳卫世子蒯聩于戚,即此。按卫在今开州,晋何以东纳蒯聩于此。开州南有戚城,孙林父邑,是晋纳蒯聩之戚也。或云此近沛仅三十里。吕氏家此,高祖以为戚里故也,然高祖为砀郡长,时曹参以为戚公矣,要之秦县云。”
本版《滕县志 图经 》载“滕盖以一邑而包春秋侯国之地者三矣,小邾、滕、薛。...三国外,诸地又多所分割...西南戚城,戚县也。”
《滕县志 沿革志》载“景帝元年封鲁元王张偃子余为鲁共王。及七国反时,楚灭。分薛郡为四,以戚、昌虑为东海郡。...后光武分天下为十三州...戚、昌虑仍为东海郡。...明帝景初二年,以公丘并沛之柕秋、丰、戚、为沛王国。晋兴因后汉之制。...永嘉末省戚、薛入蕃,属兖州部。”
《大清一统志》载“戚城,在滕县南七十里。乃秦县也,汉属东海郡,后汉及晋因之,后废。 ”
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 古迹》载:“戚城,在(滕)县南七十里,周四里。汉戚县也,属东海郡。《通志》云:相传汉高祖宠妃戚氏,家此。高祖为之筑城,故名。此非也,戚姬,定陶人。定陶有戚氏村,高祖为砀郡长时,曹参为戚公,即此。又广戚,汉《地理志》属沛郡。”
《汉书 地理志》海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城北)。 领13县:“郯县、襄贲、兰陵、丞县、阴平、戚县、昌虑、合乡、祝其、利城、赣榆、朐县、厚丘。”
1993年发掘的尹湾汉墓简牍《定簿》列举了西汉末年东海郡的诸县名称,依次为海西、下邳、郯、兰陵、朐、襄贲、戚、费、即丘、厚丘、临沂、曲阳、合乡、承、昌虑、兰旗、阴平、新阳、东安、建陵、山乡、建阳、都阳等共计43个县级建制的机构名称。《定簿》还记载:戚县有“官啬夫三人”、“亭长廿七人”。
其中,所列举即是“戚县”,而不是“广戚县”。
《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汉后期汉成帝时的戚县,在东海郡的最西部,北临鲁国,西濒沛郡,南接楚国,“戚县”正是在清代滕县境内最西南方向。
临沂有汉“戚县”城?
唐《括地志》云载“沂州临沂县有汉戚县故城。” 唐《史记正义》引《括地志》同云。
有学者认为:广戚先封鲁王子, 已别属沛郡, 后又以沛郡地封楚王子, 地望在今滕县南微山县附近; 东海郡之戚县, 并未封过侯国, 地望不在滕县, 而在今临沂市附近; 另外, 秦末泗川守壮所至之“戚”实为位于今嘉祥县南的“爰戚”; 汉初李必所封之“戚”在今濮阳市北。
[其实,薛县城距离其西北今嘉祥县纸坊镇东纸坊村附近的“爰戚故城”大约100千米,而薛县城距离微山县驻地故“戚城”却仅仅12千米,秦末泗川守壮所至之“戚”绝不可能是此“爰戚”,而应是距离较近的薛南“戚城”。------喜上眉注]
“戚城”是汉代广戚故城?
广戚侯国,封于楚孝王子勋,原汉鲁国分置, 属沛郡。
《汉书》对河平三年封侯记载:“楚孝王嚣, 甘露二年立为定陶王, 三年徙楚。成帝河平中入朝, 时被疾, 天子闵之, 下诏曰: ‘……今王朝正月, 诏与子男一人俱, 其以广戚县,户四千三百。封其子勋为广戚侯。’”
《水经注》载:“泗水又东南流,迳广戚县故城南。”
《地形志》载:“留县有广戚城,在今沛县东。”
《微山县志》载:“广戚,秦置县,属泗水郡。西汉,广戚属沛郡。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十月,封鲁恭王刘余之子刘将为广戚侯。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二月,封楚孝王子刘勋为广戚侯,刘勋死后,其子刘显继。东汉,广戚县属彭城国,王莽新朝更之广戚为“力聚”。三国魏,广戚县属沛国。
曹操曾委任于禁为军司马官职,领军攻徐州广戚城,攻克后,曹操因军功封于禁为陷阵都尉。晋代,属彭城郡。北朝魏,省广戚县并入留县。县废城犹在,故通称戚城。其后,戚城、部城、夏镇寨3部分连为一体,统称夏镇。”
秦代有广戚县?
《微山县志》也如此还载“微山县,置县于秦代,县治设于夏镇,始称广戚县;西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封刘将为广戚侯。《山东通志·封建》曰:“广戚侯刘将,鲁共王子,武帝时封。”国都在今山东微山县夏镇街道,侯国封土为微山县南部和滕县南部的一部分区域,属豫州管辖。刘将去世,子刘始嗣,元鼎五年(前112)坐酎金免。至南北朝时并入留县。”
《滕县志 图志》载,戚城在薛河坝南,新运河东侧
1秦朝时泗水郡疆域与戚县所在的位置
实际上,秦初,薛县、戚县皆属于薛郡。
2西汉时,东海郡疆域与戚县所在的位置
戚县在东海郡最西南角,几乎接近“鲁国”
3东汉时东海郡疆域与“戚县”所在的位置
彭城国与“广戚”所在的位置
按图“广戚”在“留县”西北,今沛县东附近
4三国时东海国疆域与戚县所在的位置
5两晋时,东海郡疆域与“戚县”所在的位置
彭城国疆域与“广戚”所在的位置
图片资料来源《徐州市地名录》
附“爰戚县”
(喜上眉梢收集、查证、整理,并注解)
爰戚县与爰戚侯国
爰戚县,秦时所置县名,属砀郡,治今山东省嘉祥县西南。《史记 曹相国世家》: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曹参“击章邯车骑,攻爰戚及亢父”,即此。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改置为爰戚侯国。
《史记 集解》徐广曰“宣帝时有爰戚侯。”《史记 索引》苏林云“县名,属山阳。”按功臣表,爰戚侯赵成。《汉书 地理志》记爰戚为侯国。《前汉书 世系表》载“爰戚侯当,赵敬肃王子。 不得封年,后三年坐与兄廖谋反,自杀。 济南郡。”
《读史方与纪要》也载“爰戚城,在嘉祥县西南。秦县,汉初曹参攻爰戚,及亢父。又周勃攻爰戚,略东缗。即此。高帝六年,封功臣赵成为侯邑。寻属山阳郡。后汉省。”
后,爰戚侯国改为爰戚县,属于汉沛郡。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省废爰戚县,并爰戚、东缗、方与三县为所新置金乡县(故城在今阿城铺),属山阳郡。北朝魏,县治迁至东缗城(即今址),属兖州高平郡,金乡县名沿用至今。
旧资料又载爰戚侯国在兖州南,近亢父城,济宁金乡东北、嘉祥县城东南。(实为在嘉祥县城南稍偏西25前米处。)
爰戚故城
爰戚故城在今嘉祥县纸坊镇东纸坊村附近的大鼎山前。
爰戚故城位置已无地表显著遗址。1966年开挖洙赵新河时,武翟山南河道地下4米处有一条用条板石铺设的路面,约1华里,石面光滑,并发现大量砖瓦石块等。此处距大鼎山约2公里,距东纸坊村约1.5公里,在嘉祥飞机场附近,疑为爰戚城故址。
清光绪《嘉祥县志》载“爰戚城,在县南二十五里大鼎山前,汉属山阳郡。武帝封赵成为爰戚侯即此,俗名团城。后毁于水患。”
中华地图学社《中国历史地图集》也把爰戚城标注在此。
纸坊镇东纸坊村大鼎山前为秦汉之际的爰戚县(侯国)治所,古城附近多出汉画像石刻,这也是一个历史实物证明。
纸坊镇武翟山、刘村洪福院、焦城、隋庄、吕村、镇敬老院、商村、程村、申村9处地方出现了不少汉画像石。其中,武氏墓群石刻现存画像石46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汉代百科全书。这些汉画像石题材内容丰富,有的反映现实生活,有的是历史故事,还有神话故事和珍禽异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