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喜上眉梢温馨提示:如果您哪天去自然景色美轮美奂的“人间天堂”红河湿地,旅游观光避暑的时候,
别忘了在心灵上,祭奠一下“孝妇焦花女”哦。
滕州市微山湖湿地 焦花女墓 [喜上眉梢 2012 6 23]
延伸阅读材料
《鱼台县志》所载“焦花女”
康熙年间版《鱼台县志 卷十七 人物 烈女》载“唐 焦花女 今东山焦村其故庐也。母病思食燎麦,时值隆冬,女乃于麦陇畔悲哭。麦忽穗,取燎之以奉母,而疾愈。” 《鱼台县志 点注本》又载“按,<通志>载为定陶人。今焦村东去有墓,俗乎‘焦花女堌堆’是也。其为鱼人无疑,地界滕,<滕志>亦有载。”
也就是说,焦花女墓所在的焦村及其郁郎村、池头集附近(其村后旧伏羲庙内造柱上也雕有“兖州府鱼台县”字样),在明清甚至民国年间,皆属于鱼台县境内。因为该地又是鱼台县与滕县的搭界处,所以明清版《滕县志》也皆有“焦花女墓”的记载“焦花女墓,在(滕县)东南十八里。”其实“焦花女墓”在滕西北五十里。其之“误”,有故意争“名人”之嫌,先贤之意,今姑且不论。幸运的是,解放后,独山湖(微山湖的一部分)之东的这一片庄落和土地全部都划入滕县境内。焦村在九十年代前曾属于滕县岗头镇,今属滕州市滨湖镇。
对于焦花女传说与史志记载也有异义,虽然《滕县志》仅仅记载“焦花女墓”而已,并未对“焦花女”多加详细论说。《鱼台县志》认为焦村是焦花女的家乡(故庐,老家),焦花女“燎之以奉母”。此“母”当为何讲,母亲?婆母?各有一说。
古墓壁画 焦花女哭麦图
元代古墓壁画 焦花女哭麦图
壁画显示:
在一株古树下,“焦花女”神情恍惚的双膝跪在荒野中掩面哭泣,稍左有祭神的香灰与铂纸残灰余烬。“焦花女”身前有一簇抽穗的麦棵似的禾苗。 右下角,有一位头戴乌纱帽,身穿宽袖官袍,手捧上帝圣旨下凡人间的天神,完成任务后正欲转身而去。
所谓焦花女故事,未能查到元代以前的相关文献记载,墓葬砖雕壁画中也没有相同题记。仅在济南埠东村元墓中发现一组孝子图与此十分相似。
该尉氏元墓壁画中有四组孝子故事图像,都配有题记:
其中,墓室后壁顶部偏左的一组题为“田真哭树”图,左壁偏后的一组题为“董永父墓”图。图像表达十分清楚,相同题材故事在宋金壁画墓中屡有所见,仅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而其余两组图像,或题记残泐,或内涵不明:墓室后壁顶部偏右的一组扶棺哭泣的故事图像,题记为“□□行孝”,应是“曾参行孝”图,又有以为“蔡顺行孝”图者。
“焦花女哭麦”,该墓室右壁偏后的一组故事图像:树下一人跪地,掩面哭泣,面前有一丛草本植物。题记为“焦花女哭麦” (见上图)。
焦花女故事,元代以前文献没有发现记载,墓葬砖雕壁画中也没有相同题记。仅在近年发表的济南埠东村元墓中检出一组孝子图“焦花女哭麦”与此吻合。在此之外,有关焦花女的资料均在明代以后。济源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李宗德石棺上以线刻形式表现二十四孝图,焦花女便列於其中。明代万历年间刊刻的《佛说二十四孝贤良宝卷》中也列举了焦花女故事。
看来,焦花女之列於孝子传(图),尉氏元墓壁画是目前所知较早的一例。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