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文史天地

崔祥震 文史研究世界

 
 
 

日志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2011-04-12 07:03:55|  分类: 泗水之畔话古城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著作《战国策》西汉著名最有名的文学家、经学大师刘向,

 

及其刘向少子刘歆,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

几乎无人知晓他们父子的故里原来就在滕州!

   
 

 

 

古休城,位于今滕州市大坞镇休城村,为西汉红休侯封邑。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明万历《滕县志》所载“休城”。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古休城邑所在的地理位置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休城北有河道分岔向西北,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前后已经筑坝堵塞,古河道废弃,今战河村,实际上就是新村 ,占河坝所成落的村。原大洪疃北亦有河道分岔向西,也同时被筑坝所塞。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休城附近的水系,靠近休城的是北沙河,古代此河可行船,休城南为码头。   



 

            滕国故都西北十五里,有下邑名“休”,休之南二里许有古渡口。也叫休城古渡或休城河口,是古时的交通要道。古时可以乘船沿古沙河,向西南入古泗水河。

 

 

  位于古渡口畔的休城村,便是汉古休城邑故址。

 

  古休城遗址位于休城村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不但在村子附近发现了高达四五米许的古城墙部分残存,而且还发现了大量的东周时期至汉代的历史文物遗存。这足以证明在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休城都是小城邑或者小侯国。

(参见《滕州市文化志》、《滕县地名录》等资料。)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2012年7月21日考察的情况简介:

休城遗址,原有城墙,今却地面无存,以为同名村庄所占压。  唯有洪福寺遗存,洪福寺又名洪福院,或为红休侯府邸,后演变为寺庙。东为南北古河道,宽阔陡洼依存。此河道原为故休城的东护城河,洪福寺在古城内东部。  上个世纪洪福寺北二百余米处有陈氏(传为陈道喜先生),在盖新房出地槽时曾挖出夯筑城墙基础。

古城南城门在村子的东南角,旧土地庙处,现为洼地,无迹可寻。

本门与南门,南北相对应,在村子北部的东北附近。

 

在休城村后,靠近345省道的南侧附近,有一块地名为“瓦块地”,地中尽是战国至汉代的陶豆、瓦罐、陶缶、筒瓦、水道管残片,想必该处是故人聚落地。附近有2011年12月所立枣庄市重点文物保护碑一块-“休城遗址”。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古休城邑,有三件值得敬仰的人和物,所有的古滕人,只知道两件,而要涉及到的另一位最重要的一个名人,却几乎无人知晓!

 

他就是著作《战国策》的史学家刘向!

 

第一件事,传孟子自齐国回邹,曾绕道暂休于古休城邑;

 

第二件事,就是这里曾经走出著作《战国策》西汉著名最有名的文学家、经学大师刘向,及其刘向少子刘歆,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

 

第三件事,才是休城有唐代建造了一座闻名于鲁南的洪福寺!

 

   接着,我们随着时间隧道,通过考证,去认识这些古文化!

  ... ...

 

 

 

 

 

————————————————————————————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薛城里人 - .

 

   
 


第一件事,传说孟子自齐国回邹,曾绕道暂休于古休城邑;

     

考证:西汉休侯所封

 

考其地名,又据《续滕县志 郡国县城沿革》载:“旧志以为孟子(去齐)居休之休。”《图书集成》、《方舆纪要》皆从其说。按“休”,古无注,惟《孙奭疏》[奭音shì] 云:“齐邑下之地也。”《闫征君释地》云:“孟子致为臣而归,归于邹也,中间经过地名休者稍息焉,盖休与滕皆在邹南。孟子经过之休非滕之休也。不然,岂有越过家门转来居休之理?玩各章语意,当近齐,然不可考矣。与其附会也,不如阙疑。”

 

郑樵《通志》云“休,古邑名。孟子去(离开)齐,居休,即此。”按,休在邹南,岂孟子去齐经适梁宋耶?

 

       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古迹志》载:休城,(滕)县西二十五里,《通志》云“古邑名。孟子去齐,居休,即此。”按,休在邹南,岂孟子去齐经适梁宋耶?汉楚元王子刘富封休侯。

《说文解字》解:“休,止息也。”

可见古休城在战国时期,可能是滕国的远郊宾馆。

 

  



《史记·卷十九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载:

     

休侯

 孝景元年[前156年]四月乙巳,楚元王子刘富封休侯。孝景三年,休侯富以兄子戊为楚王反,(楚王怒休侯,欲先取休,休侯惧)富与家属至长安北阙自归,不能相教,上印绶。诏复王。后以平陆侯为楚王,更封富为红侯。

《滕志》又载:“红为今休城东北十余里红疃。”

清道光《滕县志·阳城考》记,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王元子富,封休侯,后改封红侯。富子辟疆,辟疆子德封阳城。德子向,向子歆。歆王莽时封红休侯。红休然后又封阳城,阳城然后复封红休。”

《二十四史索隐》:红、休盖二乡名。

  

    

 

  公元前156年,即汉景帝元年,楚元王的儿子刘富,被封于休城邑为侯(休,即今滕州市大坞镇休城村之地,西南距王晁约二十里),后又改封红侯(红,即今休城东北八里洪疃村.富的儿子刘辟疆,辟疆的儿子刘德,封阳城(今滕州市级索镇王晁村)作侯。刘德的儿子刘向(他就是大名鼎的书写史学名著《战国策》的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才子刘向!其生卒“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  刘向的儿子刘歆。刘歆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为新朝时,被封红休侯。  [此时休城和“红城”可能已经合二为一了,所以才有“红休”之谓。]红休侯,然后又改封阳城,封阳城后,又复改封红休。[刘歆被来回折腾了两次,其实事出有因,... ...]

 

同时可知,红休并封既不远而阳城可知在其近。

 

至封于歆,其后无谱,史志亦无继封的记载。自战国孟子为齐卿致为臣而归经滕休于休,迄今已有两千三百余年了,村落依然以“休城”为名 。

  

“疃”,在《词源》解释即是“村庄”、或者“屯”。

“洪疃”之“洪”,是“红”字的音讹,这是无误的。“洪疃”之地,按“王元子富,封休侯,后改封红侯。”之说,此处应是西汉古滕之地的一处小城邑。  

 

既然有名之“休城”所在,那么“洪疃”,应实有“红城”之名。因为这两处城邑,具有等同的地位。

 

滕西的“休城”、“洪(红)疃”两个村落,都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离此不远的“古滕城”和“庄里村”,也是相当的久远。

 


 

 
 

 

   
 

江苏徐州(祖籍沛郡丰县)?

刘向的故里及其出生地,就在滕州休城!


 

第二件事,就是这里曾经走出一位大文学家与经学大师刘向!著作《战国策》的史学家刘向,几乎无人知晓他的故里就在滕州!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刘向著书等身

 

 

代表作品:

 简述刘向的著述作品

 

 

《楚辞》、《别录》、《列女传》、

《战国策》、《谏营昌陵疏》等

 

 

 

 

 

 

 

 

 

 

 

 

 

           刘向撰

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彀梁传》。

据《汉书·艺文志》载,刘向有辞赋33篇,今仅存《九叹》一篇。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刘向历经宣帝 、元帝 、成帝朝;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曾屡次上书称引灾异,弹劾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受诏命校书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官终中垒校尉,故又世称刘中垒 。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 、 诸子和诗赋 。典校时,又撰有《别录》。其后,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原书已佚。东汉班固因《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从中可以见到《七略》的梗概。据《汉书·艺文志》载 ,刘向有辞赋33篇 ,今仅存《九叹》一篇,见于《楚辞》。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此外,他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3 部历史故事集 ,是魏晋小说的先导 。明代张溥辑有《刘中垒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所编撰。

 

 
     《新序》一书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 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 

 

 

   

休侯世家

 

休侯世家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休侯世家

  


 

 

楚元王,第一任休侯刘富的父亲

 

楚元王刘交(?~前179年)汉高祖弟,字游。年轻时,他与申公穆生、白生等人俱在荀子的门人浮邱伯处学习。秦朝建立后,禁诗书,他们离开浮邱伯,结束学业。刘邦起义后,刘交与萧何曹参等人跟随其兄刘邦投奔景驹,归了项梁。后来随从兄长刘邦西进。刘邦与秦军战于蓝田之后,在灞上封刘交为文信君。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刘交为楚元王。

      楚元王就职王国后,用他的同学申公、穆生、白生为中大夫。吕后时,浮丘伯在长安,楚元王派其子郢客与申公向浮丘伯学习《诗经》毕业。他的同学申公为《诗经》作传,即解释《诗经》,号称《鲁诗》,楚元王刘交也为《诗经》作传,称为《元王诗》,后来此书亡佚。

 

 

 

汉景帝封楚元王刘富为休侯之始

 

 

 楚元王在位23年,他的太子刘辟非早卒,楚元王去逝后,汉文帝令其子上邳侯刘郢客继位,是为楚夷王。夷王在位4年,死,子刘戊继位。汉景帝时,封楚元王的其他儿子为侯:刘礼为平陆侯,刘富为休侯,刘岁为沈犹侯,刘执为宛朐侯,刘调为棘乐侯。汉景帝三年,刘戊与吴王刘濞造反,失败后楚王刘戊自杀。汉景帝把时任宗的平陆侯刘礼封为楚王,是为楚文王。楚文王刘礼在位三年,死后其子刘道继位,是为楚安王;楚安王在位22年,死后其子楚襄王刘注继位;楚襄王在位12年,死后其子楚节王刘纯继位;楚节王在位16年,他的儿子刘延寿继位。刘延寿在位32年,因参加广陵王刘胥的叛乱,事败后自杀。楚国被改为东海郡。

 

        楚元王后代中,最有名的要数刘向和刘歆父子。楚元王生休侯刘富。七国之乱时,因楚王参与叛乱,休侯富与其兄弟全部被免去侯爵。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刘富被被改封为红侯,传至曾孙时,因曾孙无后,国除。

 

       刘富生刘辟强(《滕县志》一说“刘辟疆”,或因字形之讹。),刘辟强生刘德。刘德于汉昭帝时任宗正(管理皇室子弟的官职,一般由皇帝家族中的人员充任),参与了立汉宣帝,是汉宣帝的麒麟阁11功臣之一。刘德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安民和次子刘向。

 

 

刘向,最有名的文学家,经学大师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因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彀梁传》。据《汉书·艺文志》载,刘向有辞赋33篇,今仅存《九叹》一篇。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他的儿子中以次子刘歆最为有名。

 


  3

刘歆,经学大师,却又颇具争议的人物,为最后一位红休侯。

 

        先是数子被杀,后自身也被王莽之淫威所胁而自殛,或许又被灭门,其后绝嗣。

 

       休城无主,遂成村落。

 
  刘歆,
刘向少子,(约公元前四六年至公元后二三年)字子骏,汉哀帝时为应谶纬而改名秀,字颖叔。是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科学家,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刘歆少年时通习今文《》、《》,后又治今文《》和《谷梁春秋》等。以能通经学、善属文为汉成帝召见,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受诏与其父刘向领校“中秘书”(内秘府藏书),协助校理图书。刘向死后,继承父业。哀帝时,刘歆负责总校群书,在刘向撰的《别录》基础上,修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汉哀帝时,刘歆得罪了当权大臣,又为今文博士们所讪谤,虽然有汉哀帝的庇护,但是仍然被迫离京去回休城当地方官,数年后以病免官,居家不出。

 

        汉平帝即位,王莽操纵朝政,重新起用刘歆。王莽自比周公,号“安汉公”,追封周公和孔子的后代,追溢孔子曰“褒成宣尼公”。在这些活动的背后,包藏着王莽篡汉的祸心;而刘歆成了王莽政治阴谋的追随者。《汉书·儒林传》载:“平帝时,又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所以网罗遗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

 

        但这时倡导古文经学,已经丧失了学术意义,成为王莽政治阴谋活动的一个部分。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刘歆成为国师,号“嘉新公”。王莽改制时,始称《周官》为《周礼》,根据《周礼》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专念稽古之事”,如班固所揭露的:“莽诵六艺以文奸言”。同样,刘歆以古文经学服务于王莽的改制活动,建置《周官经》博士,也就无学术价值可言。当时,左将军公孙禄对王莽说:“国师嘉信公颠倒五经,毁师法,令学士疑惑。”(《汉书·王莽传下》)


  刘歆陷入政治旋涡后,又想极力挣脱。后来王莽杀掉了他的三个儿子,虽然没有杀他,但是刘歆仍然感到不安,而且他对王莽篡汉之事始终耿耿于怀,于是与王涉、董忠谋诛王莽,迎接绿林军。结果事泄,刘歆自杀。刘歆的著作大多已亡散,其《移让太常博士书》今保存在《汉书·刘歆传》中,其《七略》今基本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中,其《三统历谱》在《汉书·律历志》中也尚存梗概。此外如《尔雅注》、《钟律书》等均佚。明代人曾辑有《刘子骏集》。

 

楚元王与休侯等一支世系

               楚元王刘交世系如下,楚元王这支刘氏后来号称彭城刘氏,虽然其他刘氏也号称是彭城刘氏,但是彭城刘氏以楚元王这支为正宗。

 
   
 
          刘交

(楚元王,都彭城,刘邦(汉高祖)之弟,其有数子:刘辟非、刘郢客、刘礼、刘富、刘岁、刘执、刘调等)

 

               其支后世表列:

                  ————————→

 

 

 

                  →刘辟非 (太子,早卒)

                  →刘郢客(次子,上邳(今地微山县欢城)侯,转升楚夷王)→楚王刘戊(刘郢客之子,七国叛乱时,谋反失败自杀)→ 某(削为庶民,不知其名) →

解忧公主太初二年(前103),为乌汉联盟和亲远嫁西域乌孙)

                                →刘礼(刘戊自杀后,由其叔父原平陆(山西平陆县)侯刘礼,转升楚文王


            

“休侯、红侯、阳侯、红休侯”小支:

                  →刘富侯,七国之乱后改红侯 →刘辟强 → 刘德 阳城侯,汉昭帝时任宗正。其有两子,长刘安民,次子大文学家刘向) 

                    刘安民 →刘庆忌→刘岑→刘平→刘景→刘洽→刘弘→刘悝→某→刘亮→刘膺→刘熙→刘旭孙→刘混→刘靖→刘翘→

刘裕宋武帝,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开国元勋。

                  刘向谏大夫,宗正,经学家,文学家,曾贬为庶民) →刘歆科学家,文学家,经学家,红休侯、阳侯、红休侯三个儿子被王莽所杀,又自杀,绝嗣,红休城侯不继

 

 

 

 

 

                  →刘岁为沈犹侯

                  →刘执为宛朐侯

                  →刘调为棘乐侯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城址东面的古河道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洪福寺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话说古滕城邑  “古休城” - 喜上眉梢 - .

 

 

 

 
 

 

 

 

   
 

洪福寺

 

 

    洪福寺,原也称作洪福院,按说是唐时所立庙,其名或许得于,红休侯最后住于的“红府院”,也即今休城所在处,有言之,孟子曾休于此,后红休府在此修建院府,或许是真。

 

   有朋友的《休城 洪福院》文章在先,今不赘言,仅引原文:

  洪福寺

       洪福寺亦称洪福院,位于大坞镇休城村,古运河南岸,距滕州市区12.5公里,系一古佛寺,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唐、金、元、明、中华人民共和国(1985年)五代重修。 
       休城村建于战国时期,孟子去齐居休,居住于洪福院内。楚元王子刘富封侯即此,战国时期此地即名休,已
是规模较大的村。又《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载:孝景元年(公元前156年)楚元王子刘富封休侯,为刘
富的封邑而名休城,战国孟子为齐卿致为臣而归,迄今二千三百余年,沿用休城为村名至今。 
    该村东临姜屯镇,南与级索隔河相望,北有济枣公路境内穿过,全村1000余户,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4100多人,耕地3394亩,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境内工矿企业较多。
   

      据《辞海》介绍,东汉末随着安世高等首译汉文本佛经的行世,佛教教义开始同中国传统伦理和宗教观念相
结合,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四五百年间,佛教寺院广为建造。《滕县志》佛教篇:佛教传入滕县历史久远。早在南
北朝时期,该教已相当盛行。历代较著名的有休城洪福寺、和福的福胜院等。寺庙共有八部分组成,寺门巍峨壮
观,上竖“洪福寺”金字匾额,进入寺内第一个大殿内哼哈二将,冷眉横目,面孔狰狞使人望而生畏,越过“奎
星楼”即宽敞庙院,东厢有关帝像,西厢供和尚师祖,正中是“大佛宝殿”,雕梁画柱,金壁辉煌,内奉如来佛
祖,旁列十八罗汉,赤足光臂,显示出法力无边的雄姿,南海观世音像站于佛祖背后,还有韦驮塑像,后有水罗
殿。东跨院分三部分前院为尼姑庵,中间院子有华佗、三官殿,后院为僧侣院。寺庙内大金碑、龟驮碑10余幢,
为唐、金、元、明、清所立,滕县属济宁地区时,除大金碑、龟驮碑外,其余分别被济宁和滕县文物部门分别运
至济宁博物馆、滕城文公台和龙泉塔(《滕县志》载元大德碑、金大安碑)。寺前苍松翠柏,遮天映日寺内柏里
槐、柏里杏、柏里桃、古槐、白果树五株,古树粗大至四五个人合抱才能合拢,且参天拔寺,院清幽雅静如人间
仙境,晨钟暮鼓,飞鸟齐鸣,许多游子墨客瞻像拜佛,望景生情,吟诗题句,乐而忘返,故有“敬德勒马看古
槐”之传说。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休城庙会,此日来自各地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老翁童稚,顶香化烛,拜
佛者不可胜数。庙院钟磬齐鸣,香烟缭绕,僧众身披袈裟敲盂诵经,声闻于野,给人以超尘出世之感。会日庙
前人山人海,商人摊点、星卜会局、鱼鸟花卉、武术杂耍、戏曲说唱好不热闹。 《清道光志》载:“洪福寺”
元时实公和尚重建,明万历八年岁次庚辰春末,兹一乡善士赵子腾因病疾发纠众重修之,盖赵氏为一乡望族,
广交商贾富户,因而得募巨资,大兴土木。明末清初赵天祥拜师出家为僧,带地四十八亩,后又招僧众多人。
民国年间有僧海清、海明、海燕、作俭,分寺有王堂寺、和福寺、三官庙、火神庙。休城庙主管是赵天祥、天
雷、天东、三昆僧,最后主寺和尚为了尘。 民国年间,废科举兴学堂,有僧海慈于寺内办学堂,邀请王福祥
(早期共产党)任教,继由了尘任洪福寺学校校长,李洪均、冯大东任教。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华,烽烟四起,
然古寺书声未绝。 


    建国后人民政府设休城小学于庙址,大殿、厢房改为教室,而后僧捛院、华佗殿、三官殿拆除重建教室,寺
内塑像、字迹因“文革”期间被毁,一个经历了二千多年香火鼎盛、石碑林立、古树参天、清幽仙境般的古寺现
已不复存在。二○○四年休城村两委干部提出重修洪福寺,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洪福寺大殿中的部分神像
已重现人们眼前,新恢复了庙会,休城村民听说恢复庙会,企业、个体工商业户等踊跃捐款,邀请了枣庄豫剧团
来休设立戏台,戏台搭在洪福寺大佛宝殿前,唱戏十天有余,正月十五日,舞龙戏狮让人们重现昔日景象。
重修休城洪福寺工程已顺利竣工了,一座香火鼎盛,梵声袅袅的唐代古刹,经历了它辉煌而又崎岖漫长的岁月,以它全新的面貌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社会和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憧憬美好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创建者难,难于一切从头起,重修者易,易于沿辙寻路径。洪福寺自金朝大安三年重修,后历经元、明、清等朝代的屡次重修逐步得到完善,使其规模颇大,布局合理,编制齐全。然而随着岁月的悄悄流逝,它却经不住风风雨雨的侵蚀,到解放初期,面目全非,几乎犁为平地,因此再修,首先恢复原貌、高于原貌,这与创建一堂一佛相比真是难上加难。但是在民殷国富的今天,休城人民深深认识到大雄宝殿、金碑、元碑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幸存下来,这是我们休城人民的骄傲,保护发掘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重任,如果让其无形的泯灭,我们这一代定会成为历史的罪人,这也正是这次重修的强大动力。重修的设想一提出,首先得到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选用精干技术力量,高标准仿建古殿堂十八间,同时组建强有力的筹建委员会,在村两委成员陈道聚、陈永广同志的带领下,多次走访村里老人,了解当年洪福寺的历史,聆听他们的建议,反复研究金、元碑文,到市有关单位查阅历史资料,同时制定了切实可行再修方案,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积极进行思想发动,大力宣传再修的重大意义。从农村到城市,涉及面之广泛,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村民对再修洪福寺的深远意义有了进一步地理解,筹资工作进展非常顺利。本村村民《回味从前》酒店董事长王福海率先捐资万余元,福建省福州市罗恩健同志主动捐资万余元,经书万余册。从山亭区从事律师工作的柴学鹏同志到陕西青年矿工覃丕华到葛曈的王维莉女士都慷慨解囊献计献策。个人捐资多到万余元少到几十元,均能反映出他们对重修的支持与诚心。历时不到一年筹资十万余元,重塑佛像二十九尊并彩绘焕然,本着仿旧如旧的原则,仿立金、元碑二块,让它世世代代向人民诉说洪福寺的悠久历史以及沧桑之变。落成半年来参观的人们往来不绝,拍手称赞,这有力地说明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洪福寺的恢复原貌之举,对民族团结,人民的安居乐业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相信,它的前景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后辈子孙对其定会逐步完善,使其更加辉煌灿烂。

洪福寺的再修落成了,捐资、劳力、劳心的人们的功绩是不可抹灭的。为了记述这次再修的全过程,特编辑了一本纪念册,以它作为载体,把重修后的洪福寺全貌平面地展现给人们,让人们全面地了解洪福寺的昨天与今天。为此济宁市政府退休老干部本村籍赵逢昌同志为本书作序,省轻工办离休老干部本村籍张玉珊同志为本书题词。他们对这次重修给予了高度肯定,为休城文化遗产得到发扬广大而感到欣慰。在此我们对所有给予大力支持的人们表示衷心感谢。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辈子孙树立了榜样。

 

 
 

  评论这张
 
阅读(2760)| 评论(1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