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文史天地

崔祥震 文史研究世界

 
 
 

日志

 
 

[鲁南民间故事] 碓窝子煮鸡蛋[ 作者 崔祥震 2011-03-24 ]  

2011-03-24 15:19:58|  分类: 薛国篇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鲁南民间故事]  

 碓窝子煮鸡蛋

作者 崔祥震

 2011-03-24 

 2017 2 16《滕州日报》之副刊《煮石头碓窝子》的投稿内容,即节选本文的部分章节,而非全部。

 [古薛轶事]   碓窝子煮鸡蛋 - 喜上眉梢 - .

 

  

 

  鲁南富户一叶家    

       相传旧薛地滕南夏镇一带,有一远近闻名的富户叶家大地主,家里金山银海,富得连门缝都向外淌油。

 

     数辈会过,省钱节约置家产。可是到了这一代,生了一个败家之子,家景就开始颓败了。这个败家子,时称小叶五,俗号就叫叶疙瘩。

 

     解放前就有滕县八大家之说:“金仓沟、银王开,党家村,鲁家寨,还有桑村李二泉,郗山殷、南山褚,不如夏镇小叶五。  [参见    1984年2月《滕县史志 . 资料1  》   P59 ]

 

      旧时,南至在徐州、北抵滕县、东至临沂、西到丰沛的乡下,褒贬某人有点钱而“穷烧”时,就说:“你这人阔得跟叶疙瘩似的!”

 

     可见叶疙瘩是有名堂的,最主要的名堂不仅仅是其家族良田众多,而且更主要的是他还特别的会“烧”,这不是一般的“烧”,而是烧丝绸线,用石头碓窝子煮鸡蛋!

 

   上下五千年,甚至于上至尧舜禹夏商周,中经秦汉武太宗努尔哈赤,下至袁孙蒋家王朝,无论家财多寡的人,还真少有如此的古怪行为!叶疙瘩煮鸡蛋还真是“中国的天下第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叶家有多少地亩?

     那么叶疙瘩家的土地有多少?那是地不论亩的,都是以顷为单位,具体多少起地连那些做长工、打短工的,及其佃户们都不清楚的。

 

     实际上,从微山县驻地夏镇街附近到故薛城里,接近二十里,几乎都是叶家的地亩。叶家从明至清,祖辈富有,是鲁南一代最有名的富裕户,也是山东的叶家望族。

 

     据说曾有一个临沂山里来的要饭老头子的,到叶家乞讨,管家给了他一碗麦子糊涂和一片煎饼。这个要饭的高兴之际,直夸房东富有。管家说是,并且还唬了他一句:你吃后还要会拉在叶家的土地上。

 

    要饭的较起劲来了,偏不信那个邪气!你真有那么多的地啊?!

 

    饭后,要饭的住着拐棍,挎着箢[yuānzi 竹篾等编成的盛东西的器具]继续向北走,走了很长很长时间,来到一个野场子(现在为山东省滕州市柴胡店镇西境,杨桥行政村的一个小自然村,村名即叫作野场。该村是雇租叶家田地的佃户,在粮场旁结庐所成的一个小自然村。----崔注。)旁边两座大堌堆附近。深秋之际,天高气爽,抬头望前,遥遥看到一堵“大河坝”矗立于野。他忽然感到一阵肚子疼,急速大解,于是就在那座大堌堆跟解决了问题。正当他站起来,恰好遇见几个在堌堆边的田地里拔豆子的农夫。要饭的突然想起来了叶家管家所说的那气人话,认为走了这么的远,总该不会再是叶家的田地了吧。

 

   于是他便问那几个干活的:前面的是什么河坝?——不是坝,那是薛城大城墙!这块田地是谁家的?——这是叶家的庄稼地,你刚才站的地方,那是叶家的林堂坟地!

 

   要饭的老头子一听,惊讶得如“霜打的茄子----蔫了,”差点坐倒在地边。庆幸的是,自己在人家的坟地里“解决问题”时,幸亏没有被注意到,要不然还得挨顿嘿唬不行!                                       


                                            碓窝子煮鸡蛋


碓窝子是什么,就是旧时舂米用的是臼子,而手持带木把的碓头就叫着杵。碓窝子过去一般放在乡下老农的家门口舂舂豆子、小麦、谷子的。实际上在解放前,这种农用器具几乎都是放在田地边的“打场”上的,主要用于打扬后,舂掉没有扬去的谷皮。

 

     这种石头货物,少则百多斤,重则三四百斤。一个厚实碓窝子能用好几辈子,二三百年杵不透。今天各个村头的房边路旁都有遗弃的大小碓窝子,千年不毁,万年不烂。

 

   话说一年的春天 ,叶家阔少叶疙瘩带着一群家丁们来赶夏镇街庙会,夏镇街庙会的确繁华异常,除了作为蘸会外,还作为经济交流会。庙会上除了卖香箔火纸的,就是卖蹊跷古玩具和零碎吃头的,还有说书的、唱唱的。对于这些玩具和零食,对于叶疙瘩没点吸引力,叶家都齐全得很,不稀罕,都玩够了。说书的、唱唱的,他哪有闲情这些劳什子的工夫。

 

    走走逛逛,卖卖威风,夏镇街上,甚至于十里八乡,谁不认识叶家的大少爷。从会东到会西,从会南至会北,许许多多赶会的人见了大少爷一起,都点头哈腰招呼着。

 

    一起人逛到某个路口,见有几家卖丝绸线的,花花绿绿姹紫嫣红,很是耀眼。阔少叶疙瘩突发奇想,什么都吃过,就是没有吃过用碓窝子烧丝绸线煮的鸡蛋!

 

     派一个家丁问问多少钱一斤,家丁报说不便宜。

 

   “卖!买一大捆!”叶疙瘩一声令下,带银子的家丁付银子,其他的家丁一起包裹那一大捆丝绸线,要抬回家。

 

     到了自家叶府门口,叶阔少让家丁们用青砖支起路边的一个足有二百多斤的大石头碓窝子。他指使着往碓窝子里倒进水,并投进了五斤鸡蛋,再把刚才买的丝绸线分把点燃,入进在碓窝子底下,烧起了碓窝子,煮起了鸡蛋来了。

 

    在会上买得的那一大捆丝绸线烧光了,碓窝子才温乎一点点,用手试一试窝子里的清水和鸡蛋,还没点热乎气呢!

 

      这时,叶疙瘩又恼又急,鸡蛋不能煮半截子啊,那怎么吃得!把手一摆,让家丁们回府上多取些银子来,趁着还没有散会,把丝线都买来,一点要把鸡蛋煮熟不行!那一群小厮,在乡人的面前总是耀武扬威的,而在少爷面前还不是一只只温顺的小绵羊。他们连跑带爬的又跑往会上,买碓窝子煮鸡蛋所用的“柴火”去了... ...

 

     乡人的传说,也就到此为止。

 

    至于那群家丁把会上所有的丝绸线都抬来,继续的烧,至于煮熟,煮不熟鸡蛋?乡人都不知道了。

(以上为 2017 2 16《滕州日报》之副刊《煮石头碓窝子》所节选的投稿内容,出于各种原因,以下章节未予投稿,其实也很有趣味。---崔)


 这个故事,确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自从阔少叶疙瘩从老父掌管叶家的大权以后,叶家的确是败落下去

 

   叶家阔少叶疙瘩,留给后世最有名的典故,莫过于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碓窝子煮鸡蛋”。

 

 

 

幼时表现不凡

 

  其实早在煮鸡蛋之前,幼时的叶疙瘩就表现得与世不凡:他喜欢听摔碟子摔碗的声音。据乡人所传,襁褓中的叶疙瘩爱哭,一哭就哭个不停。有次佣人不慎把一个瓷碟子掉到地上摔破了,那清脆的响声惊呆了一下叶疙瘩,转而哭为笑。以后每当他哭时,除了摔碟子碗的办法外,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哄劝他笑。在他的感觉中,那声音绝对是世上最美妙的音乐。

 

 

待到渐大的少年时期,有次他祖父和他闹着玩的说,以后万一家里缺钱的时候,哪出的田地都可以卖,绝对不能卖薛河两岸涝旱保收的田地,那是伸勺子挖粮食的土地。于是他就真的拿勺子去挖河边上田地里的泥地了,一边挖,一遍叫嚷:哪有什么粮食,全都是坷拉头子。

叶疙瘩的祖父和父亲,同时也隐隐约约忧虑的感觉到,多代富裕的家庭财产,到了这孩子的一代也许就完了。古谚有“穷三代,富三代”的大道理,放到世间,这话儿一点点都不假。

 

 夏镇街叶家是明初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随大迁民过来的,清代中期才发的家。他们家的林堂有多豪华,仅仅是林堂大门就雕刻得无比精彩,可知一斑了。2012年3月16日在薛国故城南附近的洛庄村挖淌水沟,就挖出了林堂大门(也可以说是墓阙)美丽的雕花石,左右各六幅高浮雕,无与伦比的绚丽精彩。竖面上阴刻楷书大字对联一副“薛国遗墟亘作屏,鲁封列嶂环为护。”

这是1964年破四旧期间,从该处南500米的叶家林堂搬倒后,挪来垫水沟用的。


 叶家土地布满了薛河两岸,由夏镇街向东北直达薛国故城附近,数千顷地!   叶家阔少疙瘩,少时只会享受,根本就不会经营偌大的家庭,还有那些大片的土地。家庭状况如日落下山,一天不如一天。在这种情况下,卖地过活是他唯一的选择。先卖的就是河边上的土地,因为那个土地价格居奇昂贵,而远离薛河的土地,价格都烂贱便宜。

后来据说连那些偏远一些的烂贱土地,也都让他给卖个差不多啦。

 

 

---------------------本-------------------文--------------------终-------------------




[笔者小时候,曾经问善于讲旧事的父亲:"叶疙瘩煮熟鸡蛋了吗?"父亲回敬一句:"小孩子不能打破砂缸纹(问)到底啊!"[古薛轶事] 故薛城的传说之“叶疙瘩煮鸡蛋” - 喜上眉梢 - .]


[古薛轶事] 故薛城的传说之“叶疙瘩煮鸡蛋” - 喜上眉梢 - 喜上眉梢的博客——古薛奚仲文化 研究

 

该树林处,为山东省滕州西部荆河北岸、姜屯镇宋王楼南的一个已经消失了的村庄——金场,原是河南岸金庄的大地主金家的一个大型打谷场地,原也是佃户聚集成村,俗名“金场”。解放后为滕县传染病医院的“麻风病”安置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撤除,后余部分住户,并逐渐搬迁于邻村宋王楼。此村渐没。

今天在场子的南侧,还遗留着当初用于臼谷的大石头臼子,三个人也架不动这个大家伙!


 

     

 

     

  

   

 

  评论这张
 
阅读(2241)| 评论(9)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