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村落——爨底下村
爨(cuàn)底下村又名明清山庄、古迹山庄,位于距北京90公里处的京西古道上,是一处保留了明清风格的古村落。爨底下村坐北面南,依山而建,分上下两层,高低错落,层层叠叠,有“京西布达拉宫”之称。整个村落格局与古山村自然生态环境相和谐,以龙头山为中心的南北轴线上有70余座四合院随山势高低错落,呈扇面状向下延展,从南面远处山坡上看,极像一个扇面形的元宝,又像周易中的八卦图、阴阳鱼,于群山环抱之中完整的山村风水格局清晰可辨。2003年11月27日,爨底下村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爨,这个复杂的汉字是村子最简洁的标志。
爨底下村为韩氏家族聚居之地,其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从山西迁移至此,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爨底下村地处明代军事隘口“爨里安口”下方,因此得名。
爨底下村占地约1万平方米,现存院落76个,住房656间,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一条蜿蜒的街道,把村落分成上下两部分。石墙、门楼、影壁、砖雕、石雕、木雕等建筑风格既体现出江南水乡风韵,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的气势。整个村落虽经历了数百年沧桑巨变,但依旧保持了原始的风貌——明清古居的特色,是中国首次发现的保留比较完整的北方山村古建筑群,素有“民俗民居看京西,京西民居看爨底”的美誉。爨底下村古民居以明清四合院为主体,具有北京四合院的基本空间形态和以传统的院落空间为核心的一般特点,即内向开敞,外向封闭,具有严谨的空间秩序、明显的中心轴线,基本是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厢房围合而成,部分设有耳房、罩房,并且各房间均有严格的等级划分。这种规划严谨的山村建筑群,在中国其他杂姓村落中是绝难见到的。爨底下四合院主要有山地四合院、双店式四合院、店铺式四合院三种类型。村中最大的正房为五间,一般正房、倒座均为三间,左右厢房两间,全部建筑均为单层。
爨底下村元宝形的全景
丰收的玉米,原始的晾晒。
爨底下村古建筑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整体建筑端庄质朴、简洁典雅,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整个民居装饰集砖雕、石雕、木雕及字画于一体,朴实无华。图案丰富、内涵深邃且工艺精湛的雕刻装饰多以象征吉祥的花卉、鸟兽为主,如喜鹊、蝙蝠、牡丹、荷花、莲蓬等传统名花。装饰的主要部位集中在建筑的屋脊、檐口、墙腿口、门墩石、门窗、门簪、门罩、墙壁及影壁等处。文字装饰有迎祥、迪吉、福财、厚得福、忍为高、青山绿水和勤俭持家久、诗书富万年等。由于受家庭地位、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其装饰部位、内容及精致程度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精细的瓦当
依地势而建的房屋
爨底下村古民居附属建筑主要有:门外影壁、门内影壁、门楼、拴马桩、上马石、荆芭棚、狗洞等。爨底下村规模不大,人口不多,但体系却很完善,有关帝庙(又称大庙)、娘娘庙和五道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