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文史天地

崔祥震 文史研究世界

 
 
 

日志

 
 

薛国--张汪地名录及来历(不详欠修改)  

2009-07-28 00:55:49|  分类: 薛国篇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地名考


录入:zhangwz  www.zhangwang.gov.cn   2009-3-20  人气:144

 

夏楼 明初(1368~1398年),夏氏迁此建村,因建有楼房,名为夏家楼,今称夏楼。

苑庄 明末(1628~1644年),苑、任两姓迁此建村,因苑氏人口较多,共议村名苑庄。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刘氏由官桥苏疃迁入,村名仍沿用苑庄。

冯堂 明中期(1460~1552年),冯、龙诸姓迁此建村,名冯龙堂,继有李、宋两姓迁入,更为冯李堂,今称冯堂。

北贾庄 元末(1333~1368年),贾氏迁此建村,名贾庄。后贾氏徙出,宗、李、彭、闵等氏迁入,沿用原名。1949年因重名,改称北贾庄。

北彭庄 清乾隆中期(1755~1775年),彭氏由冯堂迁此建村。名彭庄。1958年因重名,改称北彭庄。

太和庄 此处明末(1628~1644年)已成村落,因村西南有巨石一块,人称太虎石,故名为太虎石庄。原村人遇病疫,以为太虎不详,改名为太和庄。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钟氏由坦山后迁入,仍沿用太和庄之名。

北李庄 清康熙初年(1662年),李氏由城西北李家庄迁此建村,名李家庄,简称李庄。1958年因重名,更名北李庄。

大苏庄 清代中期(1733~1822年),苏轼后裔由滕西官庄迁此建村,名苏庄,名苏庄。1982年因重名,更为大苏庄。

辛集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夏、孙二氏迁此建村,因村设有集市,名夏孙集,后由夏、孙谐音为辛,渐演为辛集。

葛村 元代(1260~1368年),龚氏迁此建村,名龚润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葛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入,改名葛家村,今称葛村。

颜村 明万历十年(1582年),龚、宁二氏迁此建村,名龚宁村。后颜氏由曲阜迁入,改名颜村。

北宋庄 明末(1628~1644年),宋氏由沛县老庄迁此建村,名东宋庄,1949年因重名,更为北宋庄。

临薛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氏由山西省来此建村,名为李庄。1982年因有重名,以村近薛河,更为临薛。

南闫楼 明初(1368~1398年),王、金等姓聚居于此,村名为王庄,清初(1644~1661年)闫氏由磨庄迁入,改称闫楼,1982年因重名,更为南闫楼。

魏河圈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卞、李、张三姓于此建村,因居小魏河及其故道之间,取村名圈里。1982年因重名,更为魏河圈。

下魏楼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绳氏由南宿县来此定居,因居小魏河西岸,村名魏庄,一度称魏楼。1982年因重名,改为下魏楼。

南胡庄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此处已有村落,因处圈里村北,取名后圈里。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胡姓迁入更名胡庄。1982年因重名,改称南胡庄。

多庄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此为后八里屯富户马姓之庄园,数姓居此为佃,取名多庄。后有夏镇郭姓迁入,改为郭庄。1982年因重名复称多庄。

邓寨 元末(1333~1368年),陶、杨、邓三姓来此建村,议名邓庄。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李氏由张汪迁入,时因战乱,居民筑寨护村,遂改村名为邓寨。1950年此处曾为临城县政府驻地。

东邵桥 唐显庆年间(公元656~661年),邵氏迁此建村,因处小魏河东岸,名东邵。后因河水泛浸,村民筑坝防洪,遂改村名东邵坝。此际国泰民安,村设集市,村亦俗呼东邵集。后为便利交通,于小魏河上架一石桥,村名演称东邵桥。

柴楼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姜、吴二姓来此建村,名姜吴村。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柴氏迁入,因族人中有一武举,兴家起楼,故改村名为柴楼。

五所楼 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殷、孔、马等五姓相继来此聚居成村。各姓均筑土楼以护家院,故取村名五所楼,辖崔庄、谢楼自然村。

崔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崔、郝、刁三姓于此聚居成村,因崔姓居多,共议村名为崔庄。

谢楼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谢、郑、卞三姓于此建村,名为谢家楼,今称谢楼。

徐集 元末(1333~1368年),宗氏由沛县迁此建村,名为宗庄。明初(1368~1398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入,后因茔地生有波萝林,村名波萝林。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徐氏由福建致仕归田于此,兴起集市,遂改村名徐集。

辛庄 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此为邓寨富户李氏之庄园,程氏居此为佃,名辛庄。

渊子崖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孙、姜、李、高、刘、张六姓于此建村,议取村名六家村。后以村临薛河中游的深渊,改称渊子崖。

南郝庄 清咸丰年间(1851~1961年),此为郝寨富户的佃户村,称南郝寨,后另一郝氏由后郝庄迁入,改名郝庄。1982年因重名,更为南郝庄。

南彭庄 清乾隆中期(1755~1775年),彭氏由河南省迁此建村,名彭家庄。后为区别于村北之彭家庄,改称南彭庄。

朱庄 清嘉庆二年(1797年)朱氏迁此建村,名朱家庄,今称朱庄。

杜坦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杜氏由冯堂迁此建村,名杜庄。1982年因重名,更为杜坦。

承贤庄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孟氏由大刘庄迁此建村,名孟庄。1982年因重名,更为承贤庄。

俞河涯 明初(1368~1398年),俞氏迁此建村,名俞家堂,后改称俞庄。1982年因重名,更为俞河涯。

小宗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宗氏由宗家村迁此建村,取名小宗村。

大宗村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宗氏由浙江义乌县来滕经商,于此定居成村,名宗家村。1958年因重名,更为大宗村,辖小丁庄、杜道沟自然村。

小丁庄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丁姓从界河丁庄迁此建村,名丁庄。后因与微山县丁庄重名,改称小丁庄。

杜道沟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杜氏从西北杜庄迁此建村,村北本为沛滕间道,因洪水冲流,毁道成沟,胡取名为杜道沟。

北陶庄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陶氏迁此建村,名陶家庄。1958年因重名,更为北陶庄。

南宋庄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宋氏迁此建村,名宋庄。1949年因重名,更为南宋庄。

南贾庄 清初(1644~1661年),贾氏迁此建村,名贾庄。1949年更称南贾庄。

闫道沟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闫氏迁此建村,因滕县到夏镇的古道穿村而过,经雨冲刷,多有深沟,故取村名闫道沟。

邱仓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张汪李氏于此设立佃户村,因村中王氏居多,取名王楼,后县城邱氏于此置田设仓,更为邱家仓,今称邱仓。

前坝桥 此处西有土坝,相传是

前许楼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许楼许氏于此设立庄园,佃户聚居成村,因处许楼之南,取名前许楼。

后坝桥 此处南有土坝,相传是古薛国君侯之陵墓。坝北有古桥,名坝陵桥,后人于桥北聚居成村,村以桥名,嗣因重名,改称后坝桥。

西周楼 明初(1368~1398年),周氏迁此建村,名周楼。继有孙、王、杨、赵、诸姓迁入,仍用原名。1982年因重名,更为西周楼。

杨仓 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建村,因地处古薛城西门里仓库旧址,名为东仓、西仓。清宣统年间(1909~1911年),两仓合称西门里。1949年因村内杨氏较多,改称杨仓。

城后张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近苏河两泉,取名双泉村。后泉涸,改称张庄。

大孙楼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孙氏自青州益都迁此建村,名孙楼。1982年因重名,更为大孙楼。

沈仓 明末(1628~1644年),王氏迁至古薛城遗址内侧北部建村,名为北门里。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沈氏由夏镇迁入,因其族支较大,更为沈仓。

陈庄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陈氏由磨庄迁此建村,取名陈庄。

孟仓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韩氏迁此建村,名为韩仓。咸丰年间(1851~1861年),孟氏由夏镇迁入,更名孟仓。

东渠庄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渠氏由官桥迁此建村,名为渠庄,后因重名,更为东渠庄。

尤楼 唐代中期(公元724~830年),尤氏迁此定居时建护家楼一座,故取村名尤家楼,今称尤楼。

皇殿岗 此为古薛城遗址。夏禹时,奚仲封于薛;周武王封任姓之后畛复国于薛;战国时,齐封田婴于薛。隋代之后,均为滕县属地。城垣久经变革,毁于战乱。1951年至1955年,曾划归薛城县。1957年曾为薛城区驻地。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孙二氏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古薛国宫室遗址岗子上建村,取名皇殿岗。

小张庄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张氏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张庄。后经发展,析分二村,本村称小张庄。

大张庄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张氏由山西省迁此建村,名张庄。后经发展,析分二村,本村称大张庄。

杨界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梁氏迁此建村,名梁庄。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杨氏由夏镇迁入。后梁氏徙出,遂改村名为杨庄。1982年因重名,以的滕微边界,更为杨界。

南任庄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任氏来此建村,名任庄。1982年因重名,更为南任庄。

年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时数户严姓居此,取名严庄。后因重名改为年庄。

段楼 此处原有村庄,名十里魏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段氏由山西省迁入,建起楼房,改村名为段楼。

安村 清代中期(1733~1822年),此处为后坝陵桥富户之庄园,佃户聚居成村,村民安姓居多,取名安村。

杜村  清中期(1733~1822年),杜氏迁此建村,名杜家村。今称杜村。

杏园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此处原为坝陵桥富户之佃户村,由于某种原因陈姓较多,取名陈庄。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张氏由城后张庄迁入,因村周围多植杏树,更村名为杏园。 

蒋庄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蒋庄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功立业村,取名蒋庄。

王格庄 明洪武年间(1369年),王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名王庄。1982年因重名,更为王格庄。

陈楼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陈氏迁此建村,因建有楼房,取名陈楼。

南宗庄 明代中期(1460~1552年),此处为大宗村宗氏富户之庄园,佃户聚居成村,名为宗庄。1982年因重名,更为南宗庄。

轩庄 清末(1909~1911年),此处为苑庄富户的庄园,佃户聚居成村,村民轩辕姓较多,到名轩辕庄,今称轩庄。

小于 此处原有村庄,名人习村。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于氏由柏山迁入定居,改名为于家庄。1958年因重名,更为小于。

白楼 清初(1644~1661年),白氏迁此定居,并建有楼房,取村名白家楼,今称白楼。

小李楼 明代中期(1460~1552年),李氏迁此建村,并盖有楼房,取名李楼村。1949年因重名,改称小李楼。

北渠庄 明初(1368~1398年),渠氏由官桥迁此建村,名渠庄。1949年因重名,改称北渠庄。

前寨子 明末(1628~1644年),刘氏迁此建村,并于村周筑土为寨,以防盗患,故取为村名寨子。后为区别村北之寨子村,本村更称前寨子。

后寨子 明末(1628~1644年),李氏迁此建村,并于村周筑土为寨 ,以防盗患,故取村名寨子。后为区别村南寨子村,本村更称后寨子。

李桥  明代前期(1368~1460年)李氏迁此建村,名李家庄。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本村李氏于河上建桥一座,俗称李桥,村名亦渐演为李桥。

陈堂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陈氏由滕县西门里迁此建村,名陈家堂。今称陈堂。

苏河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王二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时王氏盖土楼一座,取村名王楼。1982年因重名,更为苏河涯。

后许楼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许氏由滕西石家口迁此建村,名许家楼。1949年因重名,更称为后许楼。

刘谷堆 明末(1628~1644年),刘氏由大刘庄迁此建村,因地处古薛国公侯之女坟墓谷堆附近,取名刘家谷堆。今称刘谷堆。

张汪 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张氏迁此建功立业村,名张阿。清顺治二年(1645年),李氏由李谷堆迁入。因村周围低洼,雨季积水成汪,改村名为张汪。

洛庄  清代中期(1733~1822年),叶氏由夏镇迁此定居,继有李、顾、王等姓迁来,共建成村。

杨楼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杨氏迁此建村,因建有楼房,取名杨楼。

丁楼 明代(1368~1644年),康、邹二氏迁此定居,相邻各建一村,他称康庄、邹庄。后经发展,两村连为一体。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丁氏由鲍沟磨庄迁入,并建炮楼护村,议改村名为丁楼。

孔集 明初(1368~1398年),张、朱、刘三氏来此建村,名三义村,清乾隆年间(1776~1795年),孔氏迁入,并于村中设立集市,村名改称孔集。

苏河 1966年岩马水库存建成蓄水,库区冯卯、温庄、庙岭三村的部分村民迁此建村,因濒小苏河之滨,取村名苏河。

南陶庄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陶氏迁此建村,名陶庄。1949年因重名,改称南陶庄。

十字河 1967年岩马水库建成蓄水,淹没部分耕地,冯卯乡北赵庄村民迁此建村,名为新村。村址因近临十字河(今薛河),遂改名为十字河。

孙庄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孙氏由东寺院迁此建村,名孙庄。

  评论这张
 
阅读(759)|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