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文史天地

崔祥震 文史研究世界

 
 
 

日志

 
 

[俚语 讽刺故事类] 薛城里的牌坊---沥沥拉拉十里长 (薛城里人- 崔祥震撰 )  

2009-07-27 18:59:08|  分类: 薛国篇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俚语 讽刺故事类] 

薛城里的牌坊

  ---沥沥拉拉十里长

 

 

滕南 薛城里人- 崔祥震 撰   2009-07-27 

 

 

[俚语 讽刺故事类]  薛城里的牌坊---沥沥拉拉十里长 (薛城里人- 崔祥震撰 ) - 喜上眉梢 - .
抱着大红公鸡拜堂
——《红高粱剧照》
 
 
[俚语 讽刺故事类]  薛城里的牌坊---沥沥拉拉十里长 (薛城里人- 崔祥震撰 ) - 喜上眉梢 - .
抱着大红公鸡拜堂
——《沂蒙六姐妹》
 

  


    

 

  在清代,滕县有一处很特别的牌坊。

  它特别哪里呢?其一,别处是为贞节烈女立牌坊,这里的牌坊却是给改嫁的新媳妇立的。其二,别处牌坊是骑着路立,而且宽不过三、五丈;这里是沿路建,并且沥沥啦啦摆了十里。

 

怎么会有这样的牌坊呢?小孩没娘-说来话长。 其实,这是儒家所宣扬的“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垃圾不无关系,也是让良家女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口号奉若圭臬所造就的故事。



 

  滕县(州)南部,有薛国的故城遗址,城墙高大巍峨,方圆绵延几十里。城墙之内,有八、九个自然村,这一带,当地就称作“薛城里”。

 

 

最绝的歇后语:薛城里的牌坊---沥沥拉拉十里长 - 喜上眉梢 - .

 

 

  清代,薛城里有一个大户人家,给儿子定下亲。在成婚的前几天,儿子突然得不好的急症腾玩一夜就死了。在那时,只要换帖下大启订下了婚,闺女就是男家的人了。女方是西乡里湖边的大户人家漂亮的大闺女,她的家族很要面子,明知道乘龙贵婿已经驾鹤西去了,但还是执让她出嫁伺候公婆。咱也不知道那时的人是多么的愚昧,好端端的大闺女非要派嫁去守死灵魂,守活寡。

虽然,闺女心里有千万个不情愿,说出万千个不愿意,但经不住老爷哄、奶奶劝,仍然乖乖地嫁了薛城里去,抱着大红公鸡拜了花堂,入了洞房。

日落西山,捧喜客人酒足饭饱后散去,迎来一夜悠长。新婚的少奶奶看着被红绳拴着,绕着床腿转来转去,且不通人性的大公鸡,甚感寂寞无奈。唯有黎明时分,公鸡报了两下晓,算是“说”了句话。


 

  小女子摊上了这事儿,迈出了这一步,也是无计可施,心如死灰,决计守寡。她婆婆家族的老先生们一听,感动得不得了,——这么十八、九岁的新媳妇守节,真是可歌可泣,值得大书特书。



封建社会,就提倡这事儿。北宋理学、哲学家程颢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封建道德思想,朱熹的人心的仁、义、礼、智等先天善性的“天命之性”,至明清被朝廷御用文人发扬光大。您翻开看看附近之地明清时代的《滕县志》、《邹县志、《峄县志》、《沛县志》等等,十卷,几乎有五卷专门宣扬贞洁烈妇的,可见封建卫道士们对“三从四德”,尤其是对“妇道”的讴歌宣扬及其误导,让多少良家妇女成了牺牲品。 

并不鲜见的是,古代结婚时新郎去世或者是在外无法及时赶回来参加婚礼,新娘拜堂拿公鸡替代 ,所以旧社会不生孩子的妇女,被叫做“不会下蛋的母鸡”的说法。(崔祥震按语:《红高粱》电影九儿跟公鸡拜堂成亲一幕。时单扁郎由于得了麻风病,而且病情比较严重,不能下床跟九儿拜堂成亲,也以公鸡替代新朗。在新社会出生成长的人,是无法理解这种旧社会怪现象的。)


于是,本家户族的一帮糟老头子,据说还有个教私塾的土秀才,串联地方上的人头,联名为小女子请愿,恳请官府上报朝廷,降旨为她修建节女牌坊。加之这家朝里有人做官,京城里很快就下了圣旨。皇帝下旨褒奖,是光宗耀祖的事情。那家族感觉很荣耀,决计在通往欢城运河码头的车马大道上,选一处最显眼的位置,为少奶奶修一座最大最好的牌坊。

 

于是,选定了黄道吉日,就以“奉旨”的名义,兴师动众,开始修建牌坊。

 

 

  当时,作为少奶奶的新媳妇在家闷得慌,叫上丫鬟侍女,一块出去散心,去看一看修牌坊的。出村刚上路,她撩开轿帘子,偷偷地往外瞅。这一瞅不要紧,可就瞅出了端倪:

怎么了?少奶奶看见一公一母两只发情的狗在背身“拔河”。

看到这一幕,少奶奶就动心了:他奶奶的,连小狗儿都知道男欢女爱,我这如花似玉的黄花大闺女守哪门子寡啊!图什么名,要什么啥黄子牌坊?这不是让我往火坑里跳吗?!可不能再钻人家的套了,一旦立起了牌坊,再想抽身就难了。


想到这里,她喝住轿子,唤来丫鬟,说:“不去了,咱回娘家。——姑奶奶不要这牌坊,我得‘朝前走一步’!”

 

  新媳妇说完,催小轿一拨头,一溜烟儿地朝娘家去了。

  什么叫“朝前走一步”?这是婉转的说法,就是再婚再嫁。


  一听少奶奶要走人再嫁,婆家那堆请愿修牌坊的老头子,可就傻了眼。当家的急得乱拾头,但又无计可施。事到这步,牌坊自然也不用修了。修牌坊的工匠讨了工钱,立马收家伙走人。

 

  当时,修牌坊用的石料,是从东边千山头那里运来的。运石料是用牛拉的四轮太平车。赶车人一听牌坊不修了,拉石料也没有用,大车往路边一靠,顺势把石料就卸下了。当初,也是为了摆阵(造声势),东家把十里八乡的太平车都借来了,前前后后排了十里长。前面的车到工地了,后面的还在山里的石场。因此,那丢弃的石料,也就从薛城里摆出了薛城外,又排到了东山岭。

 

   立牌坊的改嫁,在当时那个社会,这是一种奇闻。所以,南来的北往的过客,事后走到那个地方,看到石头,联想起那事儿,都忍不住地要侃上两句凉腔,说:你看,还是人家场面,这牌坊修得真大方,沥沥啦啦十里长。



由于这个缘故,后来民间也就有了这样的歇后语:“薛城里的牌坊,——沥沥啦啦十里长。

 

   如今,那位曾嫁到薛城里的姑娘姓甚名谁,没有人知道了;当年那十里长的“牌坊”,也没有了一点踪影。


  但是,那位弱女子幡然醒悟,敢于抗旨,追求婚姻幸福自由的故事,却在民间得以迅速广泛的传播开来了。

  评论这张
 
阅读(145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